強徵村民興建 防避東江縱隊

強徵村民興建 防避東江縱隊

【本報訊】鹿頸槍堡長年默默駐守沙頭角一處小丘76個年頭,即使行山友偶爾經過,若不細心察看或查找史料,未必知道它背後的故事:二戰時日軍難抵本地抗日勢力,遂強徵本地村民建槍堡群。當中更暗藏日系建築設計,與英軍興建的大型槍堡建築風格截然不同。

根據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團隊翻查的史料,1943年3月3日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支隊的成員,曾在鹿頸南涌村與日軍激戰,相信日軍事後開始興建鹿頸防禦設施。黎稱日軍戰敗期間仍花甚多資源建槍堡,反映游擊隊對他們的威脅頗大。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稱,鹿頸山下為當年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由內地來港的最先據點,但估計槍堡1945年才建成,當時東江縱隊據點已遷移,故部隊亦無相關記載。

軍事歷史專家高添強90年代初發現該鹿頸遺蹟,當時該處並未為人所知。他曾訪問被日軍強徵建槍堡的村民,多為客家婦女,半推半就參與興建,「當時村民好窮,日軍會畀啲米糧利誘佢哋」。

記者日前隨港大團隊前往槍堡實地考察,該處沒有正式山路前往,需行走維修用的斜樓梯及攀爬斜坡才能到達。黎偉聰稱,該處七個大型槍堡中,面積最大的一個達60至70平方呎,設有兩個射擊孔,估計屬指揮部;另有七個稱為「衞星槍堡」的一人槍堡,入口狹窄,一般人需彎腰才能進入,內部僅夠一名軍人容身。

設天花線 具「和風」特色

黎偉聰稱,此日軍建成的槍堡與英軍建成的槍堡明顯建築風格不同。前者內部牆身由木板及水泥築成,部份位置仍留有木板的痕迹,槍堡內部更設「天花線」,設計較雅觀但非功能性,屬「和風」建築特色。至於英軍槍堡內部則多在批盪上油上白色「灰水」,而且面積較大,多設有廁所,鹿頸槍堡則有一處兩米深的水井,估計當年是廁所用途。

日軍與英軍槍堡內均有氣孔,但前者氣孔直接通往內部,後者則多設阻隔,「如果有人投手榴彈都唔會直接跌入去」。英軍設機關槍座,日軍則沒有,他亦估計當年日軍多用來福槍擊退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