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鄧小樺幫香港文學館向我約稿,希望以香港一條街道為題寫一篇文章。當時我剛退休,感覺每日還在莊士敦道出入,就一口答應。
後來聽說他們約了很多作家一起寫,後來聽說要集成一本書,後來就是現在手邊這一套兩大本的《我香港,我街道》。
整本書共有五十五位作者,男女老少濟濟一堂,包括小說散文詩不同文類,街道遍佈港九新界。文章有長有短,隨便翻開一篇都可以讀進去,讀進去後就是一條街道的滄桑變故,就是香港這個城市的散點透視。
西西寫土瓜灣,是俯瞰式的解剖圖,按每條街道的縱橫佈局去描述時代變遷的足跡。土瓜灣是我弟弟一家曾經的住地,有幾年我幾乎每週都要去一次。我走熟益豐大廈附近的幾條大街小巷,讀西西的文章,好像又在那裏走動,只是多了一個俯視的角度,多了歷史的流動。
李維怡寫的深水埗,四十年間我只去過一兩次,幾乎沒有感覺。她在那一區做過有關性工作者的社會調查,和那裏的人相處多了,把深水埗寫得彷彿可以觸摸。
蔡炎培寫詩,以詩句來寫街道,可能比數千字的散文更捕捉到俗世風情。蔡炎培寫「石板街」,末句有云:「你的陽台住過風華正茂的真光女/今天我去探望徐娘半老的姨媽」。
陳慧的小說題為「不是流金其實是鏽」,以尖沙咀不同的街道為背景,有歌女有黑道又有警察,故事草蛇灰線,點到即止,但人情物故,浸透舊香港「前現代」的味道。好像看王家衛的電影,劉德華梁朝偉張曼玉,走過他們的舊時歲月。
讀這書時才發覺,住了四十年,原來並沒有真正認識香港,香港也真不容易「讀懂」。想起反送中運動中一條標語:「我哋真係好撚鍾意香港」,想起軒尼詩道,那條黑色的河流緩緩流動,流成香港的歷史。
這是我們的街道,我們的城市,我們的人民,我們的舊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