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能的愛國者 - 馮睎乾

賢能的愛國者 - 馮睎乾

中共宣布建立「有香港特色的新的民主選舉制度」,以「完善」選舉,確保「愛國者治港」。新制度下多數議員由功能組別和選委會產生,直選議員比例將大降,而參選者也須通過資格審查。建制派叫好,我則表示失望——這個新制度,明顯還有很大「完善」空間。

民主派老中青三代已全軍覆沒,將來再有自稱民主派的素人參選,能通過資格審查的,也不知是人是鬼,市民還要配合做戲投票嗎?立法會存在,原是為了監察和制衡政府,但「國安法」下,「監察制衡」不能來真的,來真的就是「奪權」。香港今後由國家「全面管治」,想立什麼法,要逐漸起草又得,立刻通過又得,得咗,立法會還有價值?北京該直接廢除,沒必要浪費公帑,圈養廢物。有閒錢剩,我建議倒錢落鹹水海,搞明日大嶼更好。

經歷幾許風雨,今日香港人應該已有政治覺悟:不求粉飾太平,只想實話實說;不再「畀啲掌聲自己」,但願活在真實之中。無論是夏寶龍所說的「愛國者治港」,抑或田飛龍所寫的「賢能的愛國者」,我都沒有異見,只希望你講得出做得到,因為現在球證旁證主辦協辦,全都是你的人,若政府和建制派再做得不好,北京就難辭其咎。

當然,空談「愛國」還是未臻「完善」,實話實說,應該講「信黨、聽黨、愛黨」才對,一絲不能含糊。我之所以這樣說,是近日聽見梁振英說「愛國者治港是天經地義」,「過去兩三年出現一啲聳人聽聞、任何國家、任何社會不能接受嘅不愛國者跑去外國,要求人哋制裁自己國家、香港呢啲事件。」梁振英錯了,他引述的行為極其量只是不愛黨,而非不愛國。

考諸中國傳統文化,「愛國」有很多維度,絕非低端藍絲所想那樣膚淺,一日到黑講「愛國」講到cheap晒。例如戰國時代,秦兵包圍趙國邯鄲,魏公子信陵君為了救趙,竟盜取魏王兵符,假傳魏王命令,還殺掉將軍晉鄙,奪取魏國軍權,領兵擊敗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

信陵君如此「奪權」,比起「跑去外國,要求人哋制裁自己國家」,表面上是否大逆不道十倍呢?對中國文史一竅不通的梁振英,大概不知道信陵君流芳百世,竊符救趙也是「愛國」,如荀子就盛讚信陵君是輔弼之臣,說道:「信陵君之於魏,可謂拂矣。《傳》曰『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為什麼呢?

信陵君救趙固然有點私心(他姊姊是趙相平原君的妻子),但另一方面,趙其實是魏的屏障,強秦滅趙後,下一步必定吞魏,所以救趙也是救魏,此即李白詩所詠:「大梁貴公子,氣蓋蒼梧雲。若無三千客,誰道信陵君?救趙復存魏,英威天下聞。」可見就算犯下「奪權」大罪,只要有利國家長遠利益(救趙存魏),也可以是「愛國」表現。後來魏王也明白此點,諒解了信陵君,讓他返國坐鎮,共抗強秦。

信陵君奪權也是愛國,那麼遊說外國政府,制裁本國官員,又如何?按照中國傳統價值觀,只要遊說的目標是為了國家和香港的長遠利益,自然也是愛國。「香港國安法」儘管可以「滅聲」,製造「和諧」表象,但事實擺在眼前,這法例也會損害香港國際形象(否則1997年何不馬上立法?),間接破壞國家長遠利益。

遊說外國的目標,並非為了令林鄭月娥難堪那麼無聊,而是在別無他法的情況下,讓尸位素餐的官員知道自己也要付出代價,望其能懸崖勒馬,原理就如M.A.D.軍事戰略:兩國為了避免最壞的情況(滅絕)發生,各自部署核武,以求達致「納殊均衡」狀態。這方法固然不是上策,但已比所謂建制派中那些「可憐的蛆蟲」、「諂媚的廢物」愛國愛港得多。

回看九七之前,港英政府雖非完美,但一般市民不會仇視警察,更不會鄙視官員。那年代的行政會議成員,每一位都是賢能之士、業界翹楚,說話有份量,英國政府也認真看待。請問今天有嗎?社會有賢能的領袖,根本不必講「愛國」,因為他們做的每一件事,必然有利於國家與香港;只有在廢物當道的時代,才會大談「愛國」轉移視線——最可悲的是,廢物就連「愛國」是什麼意思也弄不懂。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