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身殘志堅馬背上覓新天 港隊騎手奔殘奧舞台

話題:身殘志堅馬背上覓新天 
港隊騎手奔殘奧舞台

運動面前,人人平等。殘疾人馬術盛裝舞步騎手謝佩婷和曾靝賜在地上雖受腦癱影響,不良於行,但身體障礙未有限制兩人的運動夢,他們騎上馬背自由馳騁,忘卻日常不便,昂首奔向殘奧舞台。

記者/攝影:洪量丰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謝佩婷和曾靝賜同是天涯淪落人,前者早產,出生僅重兩磅多,醫生診斷她先天腦癱,肌肉不受控制,影響四肢活動,出生後手術接手術,時常出入醫院接受復康治療;後者患痙攣性雙側麻痺,膝蓋外曲,難以平衡。

二人識於微時,全因3、4歲時未懂走路已學騎馬,父母期望以馬術治療改善他們的肌力和平衡力,謝佩婷指騎馬牽涉動物的不穩定因素,反有利提升身體協調:「馬匹有很多不穩定因素,我們策騎時要做到人馬合一,這樣可以幫助身體平衡,因為我要配合牠們去完成一個動作,要用到耐力與肌力。我小時候有玩不同運動,例如羽毛球、游泳、甚至籃球都有玩,但我覺得最適合還是騎馬。」曾靝賜補充指,正因每匹馬性格和特點皆有不同,更能鍛煉反應和身體:「坐上去就知道,不是每隻馬都做到同樣的動作,學騎馬時有助鍛煉上身協調與下身肌力。」

■謝佩婷(左)與曾靝賜(右)是今屆殘奧馬術代表隊的成員。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

學習騎馬改善社交發展

起初騎馬只為增強腳力,兩人卻在馬背上找出新天地,靠成功感擺脫日常生活的殘障標籤和限制。曾靝賜2010年初披港隊戰衣,他形容當刻如夢想成真:「當年進入港隊真的很開心,是一種光榮,做夢都想不到可以入選港隊。」除了改善生理機能,騎馬對兩人心理和社交幫助同樣大。謝佩婷憶述年少時內向寡言,與現時樂天敢於表達分享的她大相逕庭:「以前的我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但現在我學會表達自己與教練去溝通。其實騎馬最享受就是不用在地面上受身體障礙,做到我想做的運動跟動作。」

常言人馬合一,但馬術絕非外人看來騎上馬背拉扯韁繩的易事。曾靝賜笑說:「我騎馬最享受就是能使喚馬匹,但不是所有馬都受你指使。」靠鞭和腳力或能馴服馬匹,但謝佩婷認為策馬的要訣更在於溝通合作:「我們要理解雙方的缺點與優點,動物都會發脾氣,或者故意玩弄你,那你就要馴服牠令牠聽話,這些都很有技巧。」

■幼年時謝佩婷(左二)的父母希望能藉着馬術協助她改善身體協調。

■謝佩婷曾參與2016年的里約殘奧,她指當時觀眾十分熱情。

殘奧前夕克服墮馬恐懼

正如謝佩婷所述,馬兒本屬不穩定因素,騎馬多年難免有意外。曾靝賜在外國比賽時曾被馬匹拋下致手腕骨裂,回港後一度蒙受心理陰影;謝佩婷出戰上屆殘奧前夕又曾於英國墮馬:「我騎的馬衝前抬起後腳,我整個人飛出座騎外,弄傷下背。當刻感覺不到雙腳能活動,真的很害怕,差不多整整40秒沒感覺,原來是撞傷了神經線。」不過正如他們的人生一樣,縱命途多舛,但在那裏跌倒,他們又在那裏站回來,堅毅面對。回想舊事,謝佩婷說得樂觀淡然:「起初再上馬會感到恐懼,不過與其浪費精力去胡思亂想一些未必會發生的事,不如索性努力騎好一點。」

■謝佩婷(右)習騎後變得更為外向。

■曾靝賜指每匹馬的性格特點都有不同,相當考騎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