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歷史建築 政府零保育 見證抗戰 鹿頸槍堡淪廢土

二級歷史建築 政府零保育 
見證抗戰 鹿頸槍堡淪廢土

【本報訊】主教山配水庫險被拆卸,歷史建築保育再受關注,本港現存大量二戰軍事遺址,但隱沒山林,政府置之不理。香港大學團隊花了10年研究屬二級歷史建築的鹿頸槍堡群,估計由日軍建成,有多達14個大小槍堡,屬本港現存日軍二戰遺蹟中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槍堡群。港大學者黎偉聰稱槍堡評級後欠保護,部份設施受損,促請政府加強保育及設小型博物館,以免珍貴遺蹟淹沒於歷史洪流。

記者:鍾雅宜

本港現存軍事設施遺蹟多由英軍建造,隱沒於沙頭角鹿頸山頭的大型槍堡群則由日軍建成。該槍堡群2009年由古諮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但當局資料只稱該處由多個機槍堡、觀測台及塹壕組成,沒有詳細考究。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與其團隊花了約10年時間研究鹿頸槍堡群,多次實地視察,發現該處槍堡多達14個,包括七個大型槍堡、七個小型或只能讓一人容身的「衞星槍堡」,還有通訊戰壕,甚至疑用作廁所的水井等,估計建於1943至1944年。

■位於沙頭角鹿頸山的大型槍堡被野草遮掩,不易被發現。

長年遭踐踏 設施損毀

黎偉聰稱,最初視察時大部份槍堡均被野草遮掩,文獻亦無確實證據顯示該處由日軍所建。經多番查證,估計該處是日軍為應對本地抗日勢力,包括東江縱隊游擊隊而建成。黃竹洋、伯公岰及白虎山等亦有其他日軍所建的遺蹟,當中以黃竹洋的面積最大,但大部份設施已被破壞,故鹿頸屬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日軍大型槍堡。

所謂「二級歷史建築」並無法定保護效力,定義只是「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鹿頸機槍堡群獲評級後,古物古蹟辦事處沒有進一步確立鹿頸機槍堡群為法定古蹟,黎偉聰說:「我都體諒佢哋(古蹟辦),佢哋都係坐喺寫字樓睇圖。」他說,歷史建築眾多,當局難以逐一實地研究,但評級後應跟進保育,「香港有個文物保育專員,佢做過咩嘢呢?」若槍堡等長年欠缺保護,狀況只會轉差,「有部份槍堡石頭有少許沉降,因為水土流失,𠵱家狀態唔差,但唔理佢一定越來越差」。

現場所見,部份槍堡的通風口因鋼筋老化,估計被遊人長年踐踏致塌下。黎偉聰建議當局投放資源,保護鹿頸槍堡整個山頭,而非只保育單幢建築物,亦可於附近興建小型博物館及加設路徑前往,「畀遊人知道發生過咩事,有咩咁重要」。政府早前公佈撥款改善郊野公園設施,他希望鹿頸機槍堡群也獲資源保育。

■港大教授黎偉聰指部份槍堡長年遭遊人踐踏,通風口鋼筋老化。

具歷史價值 規模罕見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指出,上述遺址與本港抗戰歷史有重大關連,應達評為法定古蹟門檻,「唔應該只睇幾靚,要睇佢歷史價值,如果重要,殘舊都應評高級啲」。他多年來要求政府保育該處及其他軍事遺址,「要畀香港人知真正嘅歷史」,可惜被政府冷待,至最近終能約見民政事務局於本月19日會面。他建議政府在槍堡外設指示牌,遊人可透過簡介或二維碼觀賞影片了解該處歷史。

軍事歷史專家、古諮會前成員高添強形容,在日軍侵佔的南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從未見過(如鹿頸)咁有規模嘅戰時工事,相當罕見,冇諗過保存得咁好」。但本港一向不重視軍事遺址保育,「連古蹟辦都唔知香港有幾多軍事遺址,其實香港嘅軍事遺蹟非常豐富」,不少遺蹟都欠保育及介紹,「即使魔鬼山(炮台)極具歷史意義,都只得個牌仔介紹吓,全冇歷史描述」。

古蹟辦稱,古諮會2009年將鹿頸機槍堡及觀測台共12項構築物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屬郊野公園範圍,由相關部門負責管理。古蹟辦樂意就維修保養、設說明牌及增設步行徑等向部門提供意見;如有已評級歷史建築的新資料,古諮會按準則審視其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