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詩人Charles Péguy(1873-1914)說:「一切以神秘主義開始,以政治終結。」沒錯宇宙和生命的開始至今仍然是個謎,但是其實政治亦只是一個過渡,生命的解釋最後還是歸結於神秘主義;那就是宗教。人生一大困擾是:為甚麼壞人得意,好人受苦?宗教給出的答案有三個層次。一,其實我們全部都是罪人;二,忍耐一下,壞人的日子也不會長久;三,善惡到頭終有報,那就是天堂和地獄。
無限慈愛的神,怎麼會給人類預備了一個地獄?那裏燃燒的火永不滅,那裏咬嚼的蟲永不死。俗語沒有說錯:睇戲睇成套。如果有上帝,也就有魔鬼;既然天堂是真的,地獄亦然。新約聖經對天堂輕描淡寫,提到了地獄卻絕不含糊:在那黑暗裏有哀哭切齒。那其中的原因可以三思。回頭看歷史,以德國納粹的惡行和南京大屠殺為例,就叫人震驚不已:這真是人做出來的麼?做這種事的人會有甚麼結局?站在宗教立場,兇手比受害人更值得同情,因為兇手的結局更加悲慘千萬倍:他遭到的懲罰是永遠的。不論一個人壞到了甚麼地步,我們還是希望他能悔改得救。但是問題還不在這裏。聖經裏的教訓好像是:別擔心別人是否會下地獄;回頭想想自己。
教宗庇護十世稱里修的德蘭為最偉大的聖人。研究她的專書之中給我深刻印象的是Hans Urs von Balthasar的Therese of Lisieux 。他書中的一大論點是:德蘭一生純潔,出生於虔誠的天主教家庭,十五歲進聖衣修道院,二十四歲去世。去世二十五年之後冊封為聖人。德蘭的德行修煉當然境界極高,但是她對邪惡和罪的真實性缺乏深切的體驗。她對自己的得救深信不疑,而這種自信已經差不多成為自大。一直到了德蘭在世的最後一年,一直有聲音在向她試探:「別枉想了。死後並無天堂,死後只有帶來更為深沈的虛無的黑暗。」她開始明白世上真的有無神論者的存在,並且願意和罪人共桌同餐。死前的一個月,她更深切體會到自己和罪人共識共通。在她的自傳中,她記述有一次在念悔罪經,「是的,我告訴自己,能夠祈禱得到寬恕真好。我覺得自己像是聖經中的稅吏一樣,是個大罪人。」她終於面對這真相。她聽到另一位修女引用聖經:「無人可以知道自己到底值得鍾愛還是值得憎恨。」不禁流淚。
回頭再引用Charles Péguy的話:「在基督教的最中心就是罪人。」這是最基本的認知。德國聖哲潘霍華也說過:「不用花時間去追尋了。千真萬確,毫不誇張,我自己就是惡極滔天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