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 - 王偉雄

移民生活 - 王偉雄

中共現在對付香港的手段,不管是殺雞取卵還是殺雞儆猴,總之是殺氣騰騰,既硬且辣,完全沒有放鬆放軟的跡象。不少本來捨不得離開香港的人,目睹這情勢,只好決定移民。留下或離去,是個人選擇,有自己的理由。然而,決定移民的人,如果對移民生活缺乏符合現實的了解,到頭來尋找到的新生活便很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適應,甚至不能適應,終於悔恨遠走他鄉。

當然,移民生活不能一概而論,至少要看移民的地點。例如台灣,對香港人來說是較容易適應的地方,兩地文化接近,即使不會說國語,要學到別人聽得懂你說的,並不困難。至於英語世界,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各有不同,喜歡美國的未必喜歡澳洲,喜歡加拿大的未必喜歡英國。選擇哪一個地方移民,非審慎考慮不可。當年申請讀博士,我已決定離開香港,畢業後留在讀書的地方;英國和美國都有大學取錄我,內子和我比較了兩地在我們重視的那些方面有何異同,最後決定到美國,至今仍然肯定是選對了。「選對了」的意思,不是美國比英國好,或美國比英國是較優勝的移民國家,而只是美國比英國更適合我們。

其實,同一國家裏的大小城市,也可以有很大分別,會令移民生活的甜酸苦辣有不同比例,結果可以是愜意的,也可以是吃不消。再用我自己為例吧,二十多年前初到美國,居住的城市是加州柏克萊(Berkeley),住了好幾年;那是文化多元和思想開放的地方,令我感到如魚得水。畢業後的一年搬到維珍尼亞州的列治文(Richmond),那經驗幾乎可以用「文化震驚(cultural shock)」來形容,因為兩地的文化差異太大、太明顯了。那一年過得不大開心。

接着搬回加州,是大學小城奇科(Chico),沒有柏克萊那麼開放,但也沒有列治文那麼保守,算是可接受有餘了。其他方面我是相當滿意的,人口約十萬,絕不煩囂,卻又非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距離加州首府沙加緬度(Sacramento)不過一個半小時車程,去柏克萊也只是兩個半小時而已。我在香港長大,繁華大都市的生活過夠了,感到這大學小城的景致和氛圍怡人,很適合不愛熱鬧的小家庭,也宜於潛心讀書和研究學問。奇科市內商店食肆一應俱全,美中不足的是沒有華人超級市場、中式餐館的質素不高,但這些都要在大城市(或是非常接近大城市的地方)才可以滿足要求,不能奢望兩全其美。結果我們決定留下來,一住便差不多二十年,活出了我們家平淡有真味的小城故事。也是沒有後悔。

換了是另一對港人夫婦,可能會被奇科這樣的美國小城悶死,但我們就是愜意。我想說的是,移民,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和生活模式,其餘不過是他人的誤解和閒言而已。假如我有移民美國的朋友堅持要在三藩市或洛杉磯居住才開心,我沒有理由說他們的看法錯了。人各有志,有不同的需要,渴望得到的東西亦不盡相同;只要自己先搞清楚,沒有自欺或自我誤解,便可以全力去追求了。

關於移民,還有一個話題,近日頗熱門,就是所謂的「二等公民」。有些人危言聳聽,說移民外國大多會成為二等公民。其實,甚麼是二等公民?顯然不是指當地政府將公民分等級,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在英美各國,是公民的,就享有公民的權利,土生土長和移居來的沒分別。那麼,是指種族歧視嗎?這和移民沒有一定關係,種族歧視到處都有;假如被人種族歧視的就是二等公民,有些華人移民美國後跟一些白人一起歧視黑人,而華人又被白人歧視,那麼,黑人豈非成了三等公民?另一個膚淺的標準是:沒有錢的就是二等公民。根據這個標準,美國大多數公民 ——無論黑白,不管是否移民——都是二等的。有些媚白的華人,看見白皮膚的洋人便自覺次等;這些人移民後確實成為「二等公民」,但那不過是自我形象,自封的身份,與人無尤。此心安處是吾鄉,此身自立,則無論到哪裏都是一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