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權兩會】
全國兩會昨由全國政協會議拉開帷幕,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宣讀工作報告中,涉港澳議題除首次沒提及「一國兩制」外,連中國外交範疇着墨甚少為近年罕見,當中有關未來的外交部署更僅以一句「創新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對外交往方式,擴大『朋友圈』」帶過,亦不再提「一帶一路」。對此,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向本報分析指,這與國際形勢中國遭圍堵及外交資源吃緊有關。
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昨日下午3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共2,106人出席。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僅用約32分鐘,便將全文約5,900字的報告宣讀完畢。與去年全程約40分鐘、約6,536字的工作報告相比,今年汪洋的工作報告略為簡短。當中報告內有關涉外交的着墨之少為近年罕見,翻查過去五年的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發現,過去報告涉及的外交部份包括回顧及未來部署約有400字至700字的篇幅。但今年的外交回顧及未來部署卻僅有約142字。
在外交回顧方面,今年報告主要提及「綜合運用『雲外交』和線下交流方式展開對外交往」,同時針對「美國所謂涉疆、涉藏、涉港等法案和涉疫反華議案及個別政客反華謬論,通過發表聲明、組織座談和委員接受採訪等方式予以嚴正駁斥」。至於未來的部署更以「創新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對外交往方式,擴大『朋友圈』」一句帶過,並無任何具體措施。
除篇幅被大幅削減外,今年報告中的外交論述更是近年罕見地沒提及「一帶一路」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家對外戰略方針,過去政協推出的有關「深化『一帶一路』創新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際研討會,在今年報告中一律欠奉。
對此,劉銳紹認為這與中方外交資源吃緊及政協的「花瓶」性質有關。他指出,中國近年外交形勢其實相對嚴峻,歐美等已在國際形勢上「形成合縱連橫」,對中國收緊包圍網,中國目前要突破這樣的外交困局其實是困難的。
政協過去在中國外交所擔任的角色一直只是輔助的「花瓶」性質,其對外宣傳的統戰工作等其實亦需要資源。
在目前的外交困局下,中方自然傾向把更多的資源放在主要的中國外交手段上,亦意味着政協作為輔助性質的外交資源將有所減少,其未來的外交工作自然亦着墨不多。
至於「一帶一路」在今年報告中的「失蹤」,劉銳紹指出其實就與上述的外交資源分配有關。由於中國自2014年推出「一帶一路」以來,便需向各國不同的項目科款以換取支持,但當中有至少五分之一的項目其實沒盈利。受到近年外交困局影響,中國目前需要有足夠的外滙儲備以應付未來的貿易戰,那麼由政協領頭的「一帶一路」活動便需「緊縮戰線」,同時亦反映出「一帶一路」並非一帆風順。
新華社/《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