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夕,金管局以《被低估的香港債券市場》為題撰文,預告債券「南向通」將於年內開通,能夠促成美事當然對香港金融市場有利,但債券之所謂被「低估」,更大程度是源於其門檻高、透明度低,債券普及化會影響既得利益者,令債券投資變得高大上。
長話短說,要是有關當局想不再讓債券「被低估」,最應該考慮的是,把入場門檻降低,拆細入場費、放寬參與資格至一般投資者,當然同一時間也要做好風險管理,如限制所投資的債券等級。
在香港,諷刺的是投資窩輪、牛熊證等高風險產品沒有要求PI(專業投資者),兼且任由市場在明在暗賣廣告;相反,投資穩健的藍籌公司債券卻要PI,令不少小投資者望門輕嘆,買不到穩健如長和(001)、新地(016)、領展(823)、港鐵(066)等企業的債券。
在任志剛年代,2001年金管局旗下按揭證券公司曾經推過債券「零售化」,更提倡過把外滙基金債券的最低面額訂為5萬港元,及把外滙基金債券放在交易所上市,以方便投資者買賣,不過近年似乎已鮮為人知。加上自雷曼事件後,官場和業界無人夠膽改革這個市場,而「迷你債券」這個詞彙也污名化。
事實上,要做好債券平民化,更大的暗中阻力可能來自銀行。試想像,一旦投資債券的門檻降低,銀行難免流失部份賺息差的生意,如把部份習慣做定存的投資者,轉型投資債券,享受更高回報。如是者,要在香港普羅大眾層面推廣債券,又談何容易?
大灣區國舅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