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你離鄉別井,去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生活環境由鄉村小鎮,變成國際大城市,你會有何反應?美國人妻李達詩(Stacy)就嘗試尋找香港可愛之處,廣東話、歷史古廟、長衫等都是她的最愛。她甚至在這裏,找到一生中最愛。
採訪時適逢農曆新年,1958年出生、屬狗的Stacy今年犯太歲,她帶我們到鴨脷洲的洪聖古廟攝太歲。甫踏入廟,她就先買寶牒香燭,十分熟練。然後走到太歲像、洪聖像、觀音像前逐一上香,「我希望攝太歲後,太歲爺不會不高興。」Stacy大笑道。她說大學時已有接觸到中國文化,如十二生肖、天干地支等。來到香港後就認識更多,例如每逢農曆新年她都會買一本風水運程書,「知道今年犯太歲,當時我在家中大叫要去攝太歲。」Stacy訪問時中英夾雜,沒想到她還懂得看運程書。
Stacy是香港大學檔案中心總監,2006年因工作來港,在香港生活約15年。雖然攝太歲(道教)又拜觀音(佛教),但原來她是一名基督徒,「我看不到基督教和佛教有甚麼衝突,我認為佛教更像人生哲學。」她周六到教堂參與主日崇拜後,就會到不同古廟參觀,如天后廟、觀音廟等。其中鴨脷洲洪聖古廟是她最喜歡的廟宇。「以前鴨脷洲對岸的山嶺就像一隻老虎,乍看之下就像要跳過來攻擊鴨脷洲。廟前兩根柱就是一個籠,將老虎困在這裏。」Stacy對着古廟侃侃而談。因為在大學時修讀文化人類學,對這些神話故事特別感興趣。最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在同事介紹下,認識了同樣對本地歷史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李浩然博士,兩人更譜出一段港大戀曲。
「當時他邀請我吃飯,我以為有其他同事,但他說只有我倆,那時很驚訝,想為甚麼是我?」Stacy坦言沒有想過會在香港覓到終身伴侶。可是當互相了解時,她卻發現彷彿「噠」一聲被眼前這個男人吸引着。香港人夫配美國人妻,不但沒有文化差異,更加幫助對方認識彼此的文化。兩人結婚已6年多,李浩然就曾教Stacy用純正廣東話講香港粗口。雖然Stacy礙於正在訪問,不願說是甚麼粗口,在旁的丈夫憶述:「有一次她問mother的中文是甚麼。我問她想知較正式的還是口語。她說想知口語,我就說『老母』。」可是Stacy卻立即大庭廣眾下,大聲重複一遍,頓時把李浩然嚇倒,急着跟她解釋這個詞不可以大聲講。
除此之外,Stacy感覺婚後對家人有更多認識。一般香港新抱也會面對婆媳關係的煩惱,Stacy說:「我很喜歡我奶奶。」她指奶奶不懂英文,她倆都是用廣東話聊天,奶奶還會教她廣東話和下廚。李浩然笑說一早已教Stacy如何應付母親,「只要重複她問題的最後兩個字就可以,例如你覺得好不好吃,你就答好吃;喜不喜歡,你就說喜歡。」雖然Stacy跟老爺奶奶的關係融洽,但原來最初李浩然母親得悉兒子有未婚妻後非常擔心。「(未婚妻一事)傳到母親那邊時,變成一個70歲的外國人。我媽就想,糟了,兒子識了一個年紀那麼大的外國人。」後來兩人一同拜訪,家人得知兩人年紀相若才鬆一口氣。對於媳婦喜歡中式傳統,老爺奶奶又有甚麼意見?「我母親經常說,Stacy識貨,知道甚麼是好東西。」李浩然笑說。
奶奶口中的好東西是指Stacy身穿的長衫。「長衫非常優雅,不論甚麼身形也適合,甚至會令你更好看。」她指無論去教堂、吃飯,還是工作,很難找到一個不適合穿長衫的場合。可是本身長衫的剪裁較為適合亞洲人,對美國人的Stacy來說,肩位適合,腰身又未必合適。後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裁縫,她便決定親自設計適合自己的長衫。「我的靈感通常來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海報和照片。」她會看着那些照片,畫下自己想要的設計,甚至會親自買布料製作長衫。Stacy的長衫有一個共通點——手袖一般都會到手肘或手腕。她笑稱因為自己上了年紀,不想讓人看到手臂的贅肉。現時Stacy家中有十多套長衫,大都是她親自設計。
原本Stacy只打算在香港生活6至7年。「我在美國也未試過在一個地方待這麼久。」對她來說,最困難的是突然到香港這大城市生活。她直言初時幾個月的生活非常辛苦,因為適應不了香港的生活節奏,「香港永不入黑,到處也亮着燈,我以前住的地方晚上就沒有光,那時難以入睡。」一段時間後,Stacy卻覺得自己開始愛上香港。為學習廣東話,開始走入社區,聆聽及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漸漸意識到自己在一個怎樣的地方生活。有趣的是,當她回到美國時,竟然不習慣家鄉的生活,「我覺得太黑,有點恐怖。」
到底喜歡香港甚麼?她指很難只選一種,「很喜歡香港人、很喜歡香港菜、很喜歡香港歷史、很喜歡香港文化。」Stacy用半鹹淡的廣東話說。她覺得香港就像家一般,在這裏生活很自在。或者老一輩會認為外國人沒可能成為香港人,也許唯一決定你是不是香港人的條件,就是你是否愛香港。
記者:麥景朗
攝影:鄭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