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5日,廿四節氣屬驚蟄(音疾)。宋朝黃庭堅有首詩〈清明〉說: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隴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題目叫〈清明〉,「雷驚天地龍蛇蟄」又鑲嵌「驚蟄」二字。清明祭祖,驚蟄打小人,都是借鬼神表達人間願望,節氣相近,皆在陰陰慘慘的春季。據說,驚蟄通常會行雷,驚醒冬眠的蛇蟲鼠蟻。害蟲猶如小人,所以趁這天打就對了。
古人看得化,清明花開,也算及時行樂的佳節,但滿眼荒墳,不免「只生愁」。
黃庭堅詩愛用典故,此首倒用得精準。「人乞祭餘驕妾婦」出自《孟子》寓言。小時候我不明白:為什麼齊人偷吃人家祭品之餘回家向妻妾認屎認屁呢?怎可能?後來才知道:現實比寓言荒誕,某位中文大學內地助理教授,本身就是「妾婦」,偷吃路祭食物,仲沾沾自喜post上網公告天下呀!變本加厲。
「士甘焚死不公侯」出自春秋時代晉國典故,賢士介之推不肯與新朝廷合作,拒絕封侯拜相,晉文公恐嚇他放火燒山,介之推索性偕母抱樹焚死。我想起電影《十年》裏更激烈的自焚婆婆,想起寧願總辭搞初選被捕的民主派,也是一種「不公侯」,夠骨氣。
黃庭堅將兩件事擺在一起,含心思。小人得志,君子失意。當權者往往重賞無才無德鼠輩,貪其擦鞋奉承,容易控制。你看某助理教授高薪厚職,兼疑用長者八達通,而竟執教政治與行政學系,難怪香港政風焉能不腐敗?反觀,被捕議員如譚文豪,連飛機師工作也掉了,轉行開茶餐廳,放下身段,不亢不卑,跟「乞祭餘」的「妾婦」格調霄壤雲泥。當權者親小人遠君子,千古定律。
龍蛇之間,應該如何抉擇?詩末感慨「滿眼蓬蒿共一丘」,看似消極,卻想深一層,既然錢財勝敗轉頭空,做人,還是頂天立地的好。黃庭堅硬把驚蟄寫進〈清明〉,我猜,乃要伸張正義。今天去鵝頸橋,不為私怨,原為公憤,祝禱魔消道長,揚善除惡。
打小人,祭白虎,按傳統供奉肥豬肉,游魂餓鬼若某助理教授者,還不快快趕來開餐?
逢星期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