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每個數目字都有個性和特色,並列的時候變化就更多姿多采了,不論貼錯門神的冤家抑或互相輝映的盟友,生生世世同偕到老。不信你看:三八滿佈姐姐妹妹站起來的架勢,九一一象徵某個時代的結束,六九可以非常鹹濕,七二一是蛇鼠一窩代名詞,等等等等。而當四遇上七,則註定要萬世留芳,莫說打風打唔甩,連打偉大的科興亦打唔甩,印在古龍水瓶子固然氣味不朽,點綴民間故事才犀利哩,日本那齣根據元祿赤穗事件編構的《忠臣蔵》,英譯《四七浪人》,不但在島國歷久不衰,隔三岔五透過不同渠道復活,甚至非親非故的荷里活也不辭勞苦把它搬上銀幕,大有共享世界非物質文明遺產況味——雖然港譯《浪魂47》的製成品票房和劇情一樣慘烈,倒也不折不扣「估計死因與原著有直接關係的機率相當低」,阿姨我努力了,分不到身家乃非戰之罪也。
我最早接觸的《忠臣蔵》,是六十年代稻垣浩執導的電影版,上篇《花之卷》下篇《雪之卷》,如雲巨星包括當時已認識的加山雄三、三船敏郎、司葉子和池部良,後來迷上小津安二郎,還發現原來原節子大客串。溝口健二更舊的版本遲至七十年代中才在柏克萊太平洋影倉得睹,黑白菲林幾近四小時停不了的山雨欲來,震撼不在話下,再也想不到隔了三十幾年,居然在東京看到原汁原味的歌舞伎演繹,日場加夜場連中場休息一鎚鑼鼓九粒鐘,我還因為蝦哥看了兩次——和玉三郎拍檔的《道行旅路之花聟》有點像我們的《千里送京娘》,屬於以跳舞為軸的「清元連中」,不諳日語也沒有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