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田飛龍發表文章,宣揚「愛國者治港」。奇怪,廿幾年來的治港者原來不「愛國」嗎?想深一層,自2012年梁振英上台開始,香港就越來越亂,難道跟特首不夠「愛國」有關?田飛龍應該分析一下。
田飛龍此文大部分老生常談,只有一句最引人興趣:「中央決心打造的不是橡皮圖章或忠誠的廢物,而是賢能的愛國者。」恕我不敢苟同。如果忠誠,就不能算是廢物。「忠誠的廢物」五字,好比「四方的圓」、「道德的強姦犯」、「拜神的唯物主義者」、「不依法執法的警察」,根本自相矛盾。
田教授若看過本欄2020年1月9日文章〈不要侮辱「忠誠」二字〉,就不會犯下這低級錯誤。拙文根據我國傳統文化,清晰定義「忠誠」二字,其中引述荀子一段話:「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可見能稱得上「忠」,必然「利君」,絕不是唯命是從的橡皮圖章,更不是廢物。
據《說苑》,齊景公問晏子,忠臣怎樣事君?晏子答得妙:「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即是:國家有難不殉君,國君逃亡不伴行。景公很驚訝,這樣也算忠嗎?晏子解釋:「言而見用,終身無難,臣何死焉?謀而見從,終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見用,有難而死之,是妄死也;諫而不見從,出亡而送,是詐為也。」
晏子認為「忠臣者能納善於君,而不能與君陷難者也」,可見能說服君主施行善政,免他陷於劫難,才叫「忠」。回顧一下香港,尤其是2019年,若非林鄭月娥激起眾怒,何來二百萬人抗議?本來在6月果斷設置獨立調查委員會,依法處分違規的少數警員,民憤已平息大半,之後721、騷亂、制裁、國安法,根本不會發生。
然而香港有一小群人,竟以區區香港警察的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令民憤一發不可收拾,是誰之過?據曾鈺成向外媒爆料,責任就在土共鷹派。從中國文化看,這些人「陷君於難」,不是「忠誠的廢物」,只是廢物。「忠誠的廢物」根本有語病,該說「姦佞的廢物」才對。田飛龍身為中國人,我希望他惡補一下中文,不要再美化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