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你起勢地𢱑頭,因住把一頭秀髮也𢱑掉。」
「溫醫生,有件事令我大惑不解兼耿耿於懷。是咁的,上星期看門診,某些病友未坐低已嚷着要見洪醫生,說只有洪醫生才清楚他們的病,再者,就算處方一模一樣的藥,洪醫生開的才會有效。」
「Jean,我明白過去幾年你有下過苦功,睇症、醫病以至溝通技巧也絕無問題,然而,洪醫生是資深前輩,多年下來累積不少粉絲,病友希望由他診治可以理解。」
「但醫學是理科,我還道治療成敗是取決於正確的診斷和正確的處方等客觀因素,而非施行者的身份、年資、性別等非關科學的條件。」
「誠然,患者或家屬的主觀感覺與信心確能影響治療效果,假若患者先入為主地感覺良好,治療很多時也會事半功倍。」
「不公平啊,但換句話說,醫學治療會附帶若干程度的安慰劑效應,效應強弱,得視乎患者心理上對施行者的觀感。」
「這想法又未必全對,所謂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是見於臨床實驗中一種暗示現象。比方說,參與者接受試驗性治療後病情有所進步,除了實質療效,當事人的正面心理亦可能有助減輕症狀,故此研究人員會加插代設劑組作對比(Control group,即受試者會在不知情下服用外貌近似但沒療效的偽藥),以排除病情好轉是由於試驗所附帶的心理暗示。」
「但研究終歸研究,現實中我們是不能以安慰劑或代設劑誤導患者的。」
「當然,與其說是安慰劑效應,醫患間其實存在一種形式效應(Contextual effect),即是患者接受治療時,會因執行的形式(譬如設施的環境、醫護的態度、處理的流程等等)引發正面或負面心理,從而影響最終治療效果。簡單來說,患者的正面心理可將治療成效放大,甚至產生難以言喻的好處,就如明明不會引起睡意或興奮作用的針劑,也會因形式效應而改善當事人的睡眠質素或牽動其情緒。」
「溫醫生,資深前輩如洪醫生固然有股氣場,但小弟年資尚淺,想請教如何才能提升診症時的形式效應?」
「無需刻意抬高自己,無需刻意取悅患者,做好本份,在能力之內踏實地服務病人,已是作為醫者最理想的形式了。」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