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換地免海濱長廊斷開

原址換地免海濱長廊斷開

【本報訊】鰂魚涌海裕街維港旁一幅私人用地擬建25層高工廈,「閘斷」貫通東西的海濱長廊,事件惹起爭議後,發展局昨日公佈,行政長官和行會通過兩幅海裕街私人地段業權人的原址換地申請。

當局指業權人在發展項目時,須在重新獲批地段外興建合共約6.8萬平方呎的公眾休憩空間及一條長290米、連接海濱和鰂魚涌腹地的行人天橋,設施須24小時向公眾開放。

須24小時向公眾開放

發展局稱,有關原址換地是為了取代業權人本來擬於該處興建25層高工業大廈發展項目,在繳付十足市值地價後,業權人可在重新獲批地段,按城規會許可進行海濱休閒、旅遊及商業發展。

該局稱業權人早於2001年在該海裕街、面積達2.7萬平方呎用地申請興建工廈獲批,但一直未有發展。

用地於2003年由工業地帶被改劃為休憩用地和「其他指定用途」地帶,即為與「文化及/或商業、消閒及與旅遊有關的用途」,業權人卻突然於2017年展開地基工程,擬按早年獲批的申請建成25層高工廈,惹起外界反彈。

發展局稱,根據行會批准的條款,業權人須在發展有關項目時,在重新獲批的地段範圍外一併興建合共約6.8萬平方呎的公眾休憩空間,包括約2.7萬呎新休憩空間、於鄰近重置面積約1萬平方呎的寵物公園,及提升現時約3萬呎的海濱長廊,以及興建一條長290米和闊6米、連接海濱地帶和鰂魚涌腹地的無障礙有蓋行人天橋,相關建築費用經政府審核後可從地價中扣除,而上述設施均會24小時向公眾開放,新建的休憩用地和天橋會由業權人管理和保養。

發展局重申,換地方案有助打造連綿不斷的海濱長廊,連接未來東區行人板道和鰂魚涌公園;新建的行人天橋亦可改善區內通達性,大幅縮短內陸與海濱的步行距離最多達500米、即約8分鐘步程。

政府將會與業權人繼續跟進換地的後期工作,即按行會通過的框架擬定最終地契條款,在業權人接納及繳付土地補價後,方可展開發展。涉事地皮由協和集團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