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稅店無助庫房 加重國債

免稅店無助庫房 加重國債

受天下圍中影響,中國近年積極提倡「雙循環」,擴大內需預料將成為今年兩會的重點之一。隨着海南近年的免稅店業務火爆,內地多個地方政府亦爭相發展免稅經濟,通過免稅店將國外消費引入國內滿足內需。不過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則認為,免稅經濟其實加重國家債務的風險。

「雙循環」疫後見真章

據海口海關統計,今年春節海南離島免稅市場銷售金額達到9.97億元人民幣(下同.約12.1億港元),增長261%,再創歷年春節假期新高。數據顯示內地遊客強勁的消費力,以及免稅經濟的潛力。多個地方政府包括上海、深圳、廣州、四川等地紛紛宣佈今年爭取「市內免稅店」政策落地,上海更計劃今年新增50個離境退稅定點商店。內地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預測,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市內免稅市場收入,預計2023年有望達到172.5億元(約210億港元)。

徐家健向本報分析指,免稅經濟確可透過刺激經濟以拓展內需,但免稅措施其實意味政府的稅收將有所減少,以中國目前債務狀況而言,如當局未能在免稅措施及政府收入有所平衡,恐會導致國家債務危機加劇。當疫情轉好民眾可再次出國旅遊時,可預料將掀起一波湧往國外的報復性消費潮,到時免稅經濟是否仍然可成為擴大內需的手段,仍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