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那些年,我們一起J的女孩

西遊記●那些年,我們一起J的女孩

關於台灣電影,最久遠的記憶,來自《搭錯車》。我當年不清楚《搭錯車》是否台灣電影,只知道蘇芮首主題曲《酒干倘賣無》是首國語歌。國語,就是台灣。

往後日子,甚少關心台灣電影。先入為主,覺得台灣電影很難看。難看分兩種,一種是沉悶得很難看得投入,例如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例如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額頭刻了文藝片三個字,對一個喜歡看《賭神》的小朋友來說,太難入口。另一種是真真正正難看,像朱延平執導的一大堆喜劇。各走極端,偶爾才會見到一兩套像李安的《囍宴》或《飲食男女》,雅俗共賞。大部份時間,台灣電影也被港產片㩒住打。那種不景氣,似今日的香港電影市道。

絕處反彈 從不倚賴過氣老前輩

第一次覺得台灣電影有機會起死回生,是十年前,《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香港收六千幾萬,連周星馳《功夫》創下的票房紀錄也打破。贏在甚麼?贏在新,導演九把刀是作家,第二次拍電影;男主角柯震東是新人,女主角陳妍希也只不過出道三、四年,不是甚麼大明星。要在絕處反彈,從來不會倚賴一班過了氣的老前輩。

三年前,金馬獎得罪大陸,中國電影自此玩杯葛。打壓越大,反動力越大,台灣電影似有種自強不息的決心。兩年前,出了賣座的《返校》,又出了口碑轟動的《陽光普照》;去年,平均水平更高,先後看過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逃出立法院》、《無聲》、《親愛的房客》、《消失的情人節》、《孤味》,一齣比一齣出色,連沒有獎項的《怪胎》,也是佳作。估不到,還有一齣《同學麥娜絲》壓陣。台灣電影不但沒有被打死,現在還火鳳凰再生。我們是否可以參考?

導演黃信堯,即是《大佛普拉斯》那一位。現年四十八歲,即是《同學麥娜絲》所說,年過四十不上不落的一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大受歡迎,因為帶領一班成年人離開現實,重返校園青春,發一場甜美綺夢。《同學麥娜絲》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殘忍版。四個高中同學,踏入中年,有人還在犧牲太太的生活來追逐遙不可及的導演夢;有人每日營營役役樣樣工作也做得好才發現無用倒不如花點時間加班與奉承;有人為了照顧患病親人搞到連成家立室也無能為力;有人渾渾噩噩想死又死不去。總之,每個人也覺得自己活了大半世,一事無成。像你像我。

所謂的同學麥娜絲,在電影中的確是一個角色,出現過,沒有清楚交代她在這二十多年發生過甚麼事,只知道她在兜了一個大圈後,重回出生地,當上妓女。與其說同學麥娜絲是一個人物,倒不如說她是所有人在年輕時對未來的憧憬。你以為它一定似期望一樣,很美好?現實是生活環境逼人,有能力買一個泊不到車的車位,已經值得自我安慰,也需要自我安慰,自我安慰才能夠好好過活。

動機善良 圍爐取暖有效益?

本來,繼續得過且過是明哲保身的好辦法。讓幻想停留在幻想,便好。人類犯賤,有機會了解真相,總是無法抗拒。重遇暗戀了三十年的高中時代校花女神,即使明知對方脫下外衣後樣貌身材保養得宜,但內裏根本是完全兩回事,還是忍不住狠狠戳穿所有泡沫。然後,因為無辦法迴避現實跟想像的巨大差距而難過不已悔恨不已。同樣以中年男人作主角,看《靈魂奇遇記》(Soul),少不免看到一點高高在上的說教味;看《同學麥娜絲》,卻似有幾個失散多年的老同學,輕輕搭住你的膊頭,同聲一哭。更悲慘是你很清楚,哭過之後,一切如常,能夠做到的,頂盡也只不過像突然插入故事的導演,狠狠出幾下拳踢幾下腳將不滿和怒火發一發洩。連半點改變也不會帶來。

作為一齣商業電影,很足夠了。以前看台灣電影,再好看,也總有一種需要聚精會神的心理準備。怎似現在的台灣電影,娛樂性與藝術性的平衡被拿揑得非常準確。你說《同學麥娜絲》沒有為弱勢社群出頭沒有對社會作出控訴嗎?不是。它只不過不會煞有介事告訴全世界自己正在做好事。香港如果想光復電影業,可能首先要學到這一點。是很難接受的,受歡迎的電影,多數沒有甚麼好心腸,甚至相反,越剝削越政治不正確越自私自利的,越多人喜愛。至少在娛樂性層面。香港現在不缺好人好事,好多人好像不斷把《小事大意義》隨便抽一集出來改編成電影,動機善良,肯定會獲得好心人的讚賞。問心,真是一條有效益的出路?還是,明知只不過圍爐取暖,也沒有辦法了,很多事情,已經再無回頭路。像《同學麥娜絲》入面的中年男人們,除非豁出去做一個不談道義的壞人,踩在老朋友的喪禮也只為個人利益着想的賤人,否則,只餘絕路。

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快樂球迷,非西人一個。facebook : 方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