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的預算演詞對金融業——瓣數眾多,包括資產和財富管理、國際融資、保險和風險管理、離岸人民幣樞紐等——多所着墨,稱許這個行業為高增值的重頭戲,佔了香港GDP的21%、就業人數的7.1%。其貢獻且不止於是「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這個行業更肩負「協助內地安全有序地推進金融開放,以支持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重責;是以務須「繼續強化香港在環球金融的領導地位」云云。如何「強化」?向金融業開刀加徵印花稅三成!
當陳茂波尚沉醉於加稅能「將香港的金融業發展之更高的台階」之際,本報報道,首富李嘉誠、其幼子李澤楷、新世界集團的富三代鄭志剛和資深投資者葉維義,別投懷抱到沒有印花稅的華爾街集資去也。此又可無礙陳茂波自鳴得意,揚言香港為「國際首選的集資平台」,去年「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達3,975億元,較前年上升27%」。香港富豪、卓然有成的投資者可捨此傳統集資途徑而不由,另作選擇。何也?
李家、鄭家以至葉家放棄IPO——陳茂波所謂的「首次公開招股集資」——而採用自2009年以來在華爾街大行其道的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專項收購公司」——集資。這十一年來,已總共有304家這類SPAC在美國上市,集資共783億美元。開初這些公司的平均集資額只是3千6百萬美元,到了去年已躍升十倍至4億美元,足見捧場者眾。這些公司並無業務,有的是像李嘉誠、葉維義等「發起人」(sponsor)的招牌聲譽。
投資者給這些「發起人」押注,有信心他們能在兩年內收購公司,曲線將之掛牌上市。整個運作形同將未上市的公司注入空殼公司;SPAC「發起人」的功能是「啤殼」、尋找投資對象,為閒資提供出路;成功注入業務則跟投資者分享股價漲升的利潤。這十年來「啤殼」集資何以時興起來?離不開供求兩大因素。
需求方面,儘管陳茂波引香港的IPO集資額為榮,以此種途徑集資可代價高昂,為華爾街投資者所不取。如何高昂?研究指出,一般而言,須付出集資額的7%給贊助上市的金融機構、律師、會計師等。此外為了吸引投資者認購新股,認購價平均又有31%的折扣,以致總集資經費高達集資額的38%(7%+31%=38%)。透過SPAC集資免去審計業績、盡責調查等繁文縟節,能大幅節省使費。從1980到2019年,平均每年有215間公司在華爾街IPO集資,可是過去四年,數目已見減半,平均每年只有百來間。IPO代價高昂,難怪叫人卻步。
供應方面,自金融海嘯以還,單是量化寬鬆美國即印了超過4萬億美元新鈔票。武漢肺炎來襲,去年又加印4萬億美元;按M2計算的貨幣供應量一年之間激增26%;幅度之大,自1943年以來所未見。那一年美國同時在歐洲及太平洋打大仗,軍費空前!姑勿論猛印鈔票將形成多大的通脹壓力,眼前可見,游資充斥,利率已給扯落水平線下。資金欠出路,無計可施,投資者紛紛往有業績可尋的「發起人」身上押注。
當然SPAC絕非實食冇黐牙的必賺投資。這種並無實務、純粹以「發起人」的信譽眼光作招徠的投資教人不禁想起引爆金融海嘯的諸般形式的垃圾債券。SPAC的冒起會否引爆另一場金融危機,言之尚早。不辯的事實是,當華爾街扭盡六壬,力求降低集資成本的時候,陳茂波卻以成本高昂的IPO集資方式為榮,尋且飲鴆止渴,妄圖透過加稅發展至為吃重的金融業,此又豈非堅離地的癡人夢話?
古立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