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的一大焦點,是5,000大元消費券。要評價幾有用,首先要提及些經濟理論。第一,經濟周期的學術共識是,消費的上落(或波幅)一般不及GDP,更不及投資。人可每日投資數萬元,但買來用、食落肚的還是有限數。
第二要知道的,是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這概念。簡言之,這指每多1元收入(dY)後會消費多幾多毫子(dC)。留意當中的「多」字,代表額外概念,簡單微積分的表達即dC/dY。由凱恩斯起已有消費函數C = a + bY(而0 < b < 1)這套理論,概念源於收入和消費皆是流量(flow),而這b正是MPC,少於1代表量入為出。衡量消費券的效果,就要比較正常情況下的MPC和給予消費券的MPC有否統計顯著分別,而這些簡單研究百年來已做過無數。
由Christopher Carroll等人刊於2017年Quantitative Economics的研究普遍發現,MPC大約介乎0.3至0.6;非耐用品的數字較低,多於0.5或以下。Scott Baker等人去年9月於NBER 27097估算美國去年派錢的MPC介乎0.25至0.40。Moon Jung Kim等人去年8月於IZA DP 13567估算南韓於2016年和爆武肺後兩次派消費券的效果,均發現統計上並沒有顯著提升銷售。Feng-Li Lin等人去年6月於Sustainability 估算台灣在2009年派消費券,也發現無效。
Chang-Tai Hsieh等人2010年JPE 對日本的研究,但發現非耐用品和服務的MPC不統計顯著,而半耐用品的則僅0.1至0.2。
看來消費券的MPC約0.5,且未必顯著。若5,000元消費券元只推到2,500元銷售,以720萬人受惠計,即180億元沒經濟效益。
羅家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