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街拉閘】內地個體戶小店疫情下出現結業潮。數據顯示,去年1月至11月內地共吊銷、註銷逾300萬個體戶及私人公司。內地有企業數據分析師估計,其中倒閉的小店、店舖多達過百萬間。經濟學者徐家健向本報分析指,個體小商戶大量結業,反映內地受網購興起及疫情影響,生意模式轉型,未來經濟的實際走勢是否轉差,還需留意其後新註冊商戶數量。
疫情下,官方公佈去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仍有2.3%,但個體戶結業潮,卻為國內經濟響起警號。內地企業資料查詢網站「企查查」數據顯示,去年頭個11月,已吊銷301萬間個體戶或私人公司,內媒引述企查查數據分析師崔凡指,排除網店、流動攤販,小店倒閉數量仍達上百萬。
內媒走訪天津營口道潮流商圈發現,900米長街道上的44間舖,有17間停業、多間正轉讓;上海則有店主為生計,違法經營色情業,更多小店老闆「跑路」避債。
數據顯示,倒閉小店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江蘇、廣東、山東的註銷量居全國頭三位。而從天津、長春、瀋陽等地可發現,教育、健身、洗浴等行業受衝擊最大。結業的小店企業,注資金額皆少於500萬元(人民幣,約599萬港元,下同),當中7成注資額更少於100萬元(約119萬港元)。內媒綜合專家意見建議,政府應出手協調業主減租、放寬地攤經濟等助小店生存。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表示,疫情底下因生意模式轉變,令結業潮難以避免。數據顯示有54.5%結業小店營業三年以上。徐分析,大量小店經營較長時候後才結業,或反映過去數年內地網購崛起,打擊門市生意,「小店放棄實體店舖,要轉型思考新生意方向」。但徐亦認為現時負面預測內地經濟走勢言之尚早,他指,「除留意個體戶倒閉數量,也要看未來新註冊商戶數量,要看到經濟自然調節過程,你見他倒閉了,但倒閉後市場會調節,業主想租得出(舖位),租金夠低,就會有能盈利的生意重新進駐」。
據「2019年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每間個體工商戶可帶動2.37人就業。徐估計,隨着生意轉型,許多來自結業小店的勞動力,會轉到其他行業,例如近年興起的外賣送餐服務;沿海城市的外來勞動人口,也可能會回到受到衝擊較少的地區就業。
據《2020中國個體工商戶洞察報告》,截至2020年8月全國有8,920萬間個體工商戶,其中批發及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合共佔73%。該年頭8個月,外賣相關的個體戶新註冊量為33萬,為2019年的9.1倍。
《蘋果》記者/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