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施政報告》提到,政府正研究適度放寬房託基金(REITs)的投資限制等措施,銳意令香港發展成為亞洲區蓬勃的房託基金市場。喜歡炒樓的人幸福了?說時遲那時快,剛公佈的預算案中,一個被輿論遺忘的建議是優化差餉制度:累進差餉制度及為自住物業提供恒常寬減,還有考慮把繳納差餉的主要法律責任由物業的使用人轉移至業主。如此與時並進的差餉制度一旦實行,對投資本地物業有甚麼影響呢?
激勵女友的炒股貼士:想股樓皆炒,房託基金是一個選擇,但投資前要留意政策風險。
首先,學術研究發現,全球主要市場百多年間炒樓與炒股的實質投資回報率相若,都是平均每年7%左右,但樓市波幅比股市小得多。另外,股市回報與樓市回報關聯性不高,因此股樓皆炒有助分散投資風險。問題是,要享受波幅較少的樓市投資,便要借助房託基金一類的投資產品,而不能只一座物業一座物業去炒。差餉制度方面,差餉是一種物業稅。假如政府今天突然宣佈大幅加差餉,物業稅增加住屋成本因而削弱住屋需求,樓價和租金都會應聲下調。但樓價跌難免減少興建新屋的利潤,假以時日,總樓宇數量會隨新增樓宇下降和舊樓拆除而減少。
Babe問:「差餉同租客定業主收,有分別咩?」我讚女友問得好:「冇,因為租金會自動調整。」女友再問:「咁咩優化差餉制度,樓價同租金平啲唔好咩?」我嘆一口氣:「呢個係稅前價格,即係物業投資回報低咗。但加埋稅之後,住客其實要畀多咗租金。如果累進嘅話,對本地房託基金更加係壞消息。」
徐家健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