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派發消費券,最惹批評的是只限電子派發。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終回應,指「實體券會帶來防偽或者不同方面嘅考慮」,有咩其他考慮,冇講;防偽需要倒是真的,但又冇解釋點解做唔到。防偽實體消費券在港是否難以印刷?恐怕只有政府才知道。台灣卻辦得到。
台灣類似消費券的「振興三倍券」早於去年7月供民眾訂購,防偽技術比照真鈔。首批印1200萬份,印製成本2.64億台幣(約7,340萬港元),計及所有手續及行政費總成本9億台幣(約2.5億港元)。
港台兩地的成本費用固然有差距,但若港參考台使用紙幣的防偽技術印刷實體券,成本應不比委託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的費用高。金管局於2018年曾透露港印銀紙每張成本不足1元,計及通脹,姑且假設每張成本增至1.5元,消費券派畀720萬人,每人派5張,印刷成本才5,400萬元,分分鐘暑假前已印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話,電子消費券可「推動城市支付方式數碼化」,諷刺的是,申請時允許書面登記(不用推動電子化?),6億行政費中又花大筆錢請人手處理,公眾卻冇得揀用或收紙本消費券。
小商戶焗裝電子收款裝置,市民硬食暴露消費行蹤,香港電子支付發展忽然「突飛猛進」。繼封區、安心出行App,又一舉動與內地睇齊。防偽實體消費券做不到,還是不想做,大家心裏有數。
商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