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自己在大學時代,修讀測量系的時候,城市規劃(town planning)是其中一門專業的必修科,也記得當時的大學講師第一堂就跟我們說:「在香港這個幾乎沒有城市規劃可言的地方,我們可說是沒有存在空間的,想在這方面發展的,去外國吧!」
香港珍貴的土地大部份已經落入各大地產發展商手中, 所以最後這些土地的開發都是利字當頭,以賺盡為目標,空間美化和人性化的城市規劃,彷彿從來都不是發展重點。
剛移民來台灣時,第一次自己開車到桃園區最熱鬧的中原夜市,由於在香港經常經歷車位一位難求,所以我們都習慣了開車前先找附近可以停車的地方。在地圖上看到最近夜市的停車場是中原國小停車場,心想人家國小的停車場,怎會讓街外人停車,但在未找到其他停車場前,惟有先導航到那國小停車場。
真的是「大鄉里出城」,車駛到國小門前,看到他們的地下停車場居然有四百多個車位,收費才每小時三十台幣。 雖說是國小的地下停車場,但設計一點也不馬虎,LED顯示停車空格、電動車充電車位、女性優先停車位,停車場內也有光潔明亮的洗手間和升降機,絕對可以媲美私人商業空間的地下停車場。
之後我們陸續發現,原來在台北、新北、桃園區等位於市中心地區,這些國小地下停車場非常普遍。 市區的國小通常是位於市中心最繁華的地帶,政府在規劃學校前就先預留地下停車場的空間,既不影響國小地面的空間使用,也可以在市區中開闢幾百個珍貴的停車位,更可以賺取停車場的費用,規劃很有先見之明。
查看台灣的城市規劃歷史,原來從日治時期開始,便引入以日本城市規劃做藍本的都市計劃概念。將台灣舊有的社區,漸漸地以寬敞筆直的道路、圓環或公園等公共設施,取代原有順應河流的曲折狹窄街道,大大善用了台灣城市中心地帶的空間規劃。
我們後來也發現,除了台灣政府非常善用國小這些公共設施的地下空間外,市區內常設有大型綠化休憩公園,恍如沙漠中的一片綠洲,然後大公園下,通常也設有偌大的地下停車場做城市配套,接駁附近主要幹道和毗鄰的捷運出入口,顧及了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開車的人性化所需要,真正讓人覺得這個地方有做城市規劃。
以前在香港生活時帶着孩子,放假就總想往大公園和孩子景點跑,一心希望帶着小孩開車出入會比較方便,但去到很多大型休憩設施如迪欣湖、佐敦谷公園、大埔海濱公園、維多利亞公園等地才發現,要在附近找停車位置都是一種負累,最後便是媽媽先帶孩子去公園玩,然後爸爸就負責排隊半天等車位。有時候,真的不知道當年自己開車是為了甚麼?
其實很多人祈求的,就是生活上的一份選擇。當我一個人在繁忙時間上班上學的時候,我可以選擇坐公共交通工具到市區。 當我們住在大埔大尾篤郊區,推着兩台嬰兒車,也只是祈求可以自己開車方便出入,不用收嬰兒車去逼巴士,城市規劃上可顧及不同人的需要。
不過,其實台灣的城市規劃也有太多需要改善之處,諸如電單車泊滿街道旁騎樓下的空間,在台灣很多地區也沒有預留行人路的概念,商住空間規劃混亂等等問題,也讓人很抓狂!
Cass(King Kong 媽媽)
80後土生土長香港人,三個小男生的媽媽, 2017年舉家移民台灣, 重新出發,在台灣經營着四家餐廳。 著有《King Kong全職爸媽大作戰》和《移民台灣大作戰》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