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講趣●小四拍垃圾片 進化寫劇本搞SEO 16歲YouTuber月賺萬元補家計

港情講趣●小四拍垃圾片 進化寫劇本搞SEO 
16歲YouTuber月賺萬元補家計

小學雞、廢青、港孩,往往是大眾對00後的印象。被標籤的新一代中,卻有早在讀中學時已自食其力的青年,自學拍攝、剪接,熟讀網絡的演算法,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大家好我是Ray Ho,我今年16歲,正在就讀中五,是一個YouTuber,喜歡拍攝一些挑戰、生活化的短片……」架着眼鏡、瘦削的男生Ray在鏡頭前介紹自己,說話自然流暢,十分老練,可是那略帶沙啞的聲線不會騙人,仍在變聲階段,提醒着觀眾,他仍是個中學生。

第一次拍攝影片,Ray Ho當時小四,「姊姊帶我玩YouTube這個平台,那時是拍攝打機的影片,純粹覺得有趣,跟家人玩得很開心。」那時因為好玩上載影片,但毫無剪接技巧,上載幾段短片後,負評蜂擁而至,Ray Ho回想仍有餘悸,「有留言說:『你的影片這麼垃圾,哪會有人看』、『小學雞』等等,那是網絡欺凌很嚴重的時候,當一個人開始罵你,就會陸續有更多。」剛剛升上小五就被網友惡言相向,仍是小孩的他不明所以,不敢回覆,心中卻是大受打擊,「那時停了一陣子,沒有拍下去。」

Ray Ho今年十六歲,自小學四年級已開始拍攝YouTube短片。

生活政治多元主題 微電影初接觸

之後的幾年斷斷續續上載影片,但正式認真重拾YouTube,約在2018年。Ray發現自己對拍攝很有興趣,又再有經營YouTube頻道的念頭,「中三時自學剪接,開始認真地對待YouTube,會細看有甚麼原因,會令短片更多人看,開始研究YouTube的演算法、SEO(搜尋引擎最佳化)等等,感覺一生也學不完!」他漸漸學會聽取別人的意見,回想當年的劣評,開始反思自己的作品,「這些留言我會分兩個種類,一是惡意人身攻擊,另一些雖然是不好的回應,但亦有道理,會參考意見改進。最重要是分析留言想表達的意思,在一個說話不用負責任的地方上,很多人也會胡亂說話。回頭看,只會一笑置之。」

2019年Ray 決定認真經營YouTube頻道「Ray Ho」,從日常生活、政治議題到音樂等都有涉獵,影片的主題也會因應數據改變,「有空時我會檢查一下,看看自己哪些影片觸及率比較多,再嘗試改善,或者多試一點YouTube功能,例如標記、運用縮圖、標題等,令人更願意看。」

去年升上中五,以往雖然喜歡拍攝搞笑短片的他開始轉型,「現在多了觀眾,責任感變大,甚至有人視你為榜樣。我的觀眾年紀比較小,應該傳遞甚麼訊息給他們呢?」他認為自己在YouTube這個平台可以有新嘗試,近年也因應社會環境,拍攝清談節目,亦會直播講述時事資訊,讓受眾看更多有意義的內容。

除了整頓內容,Ray對拍攝也有更大要求,「我對電影製作開始有興趣,開始寫劇本和拍攝微電影(如《抗疫模式》),希望未來能夠成為電影人。」他跟朋友參加微電影比賽,自己兼任導演和演員,現在他心中仍有不少計劃,閒時會約朋友見面開會。Issac原本是他的YouTube頻道觀眾,現在也成為其中一位演員,他認為Ray改變不少,「我自己也想嘗試不同的東西,所以跟Ray拍攝影片。其實初初認識他時,他是三分鐘熱度的人,現在慢慢改變,付出了很多。」

Ray的頻道已累積接近二萬個訂閱,辦過粉絲見面會,現時亦會接電影拍攝、剪片工作,甚至舞台劇等,他自覺幸運,因為機會很多,能滿足興趣之餘亦能賺取生活費,「因為家人生意失敗,我的家庭這一年經濟情況比較差,現在父母很少回家,沒有大人陪伴,跟哥哥姊姊一起住,互相照顧,我很慶幸自己的工作能夠幫到家庭,至少能照顧自己。」

2019年,Ray首次舉辦粉絲見面會。

Ray現在除了經營自己的頻道,亦會出演舞台劇。

學業事業要平衡 寓工作於興趣

沒有成人的管束,父母只督促他記緊兼顧學業,雖然Ray覺得自由度大,卻也有吃力的地方,例如學業與事業的平衡,他自覺要自律,「學業成績自從2019年開始的確有變差,需要學習平衡,特別是香港的環境重視教育,自己的興趣在電影,也需要有好成績才讀到。」他認為自己比同齡的人背負更大責任,除了學業,還有家庭和事業,「接了別人的工作一定要辦得到,現在的收入中,YouTube分紅有幾百到幾千,近日自己接了一些工作,一些演戲、剪接,有時也有幾千元。」高峯時,他每月可賺到一萬元,可以幫補家庭的必要支出,例如電話費。

家庭資源有限,但Ray很知足,「有時很多事,我好像比別人經歷得多,背後也有壓力,有時會想,如果有很多資源就好了,現在慢慢覺得自己很幸運,幸運地找到自己的興趣、有支持自己的家人就很滿足。」

Ray的影片加入不少效果,令畫面更豐富。

為了拍攝更好畫質,第一次賺錢後用來購買攝影器材。

父母經常不在家,Ray與姊姊生活,感情十分好。

正式拍攝之前,Ray會跟朋友試拍及開會。

微電影《抗疫模式》其中一幕在大渣哥取景,講述社會上不同角色如何面對疫症帶來的改變。

記者:黃曉婷

攝影:伍慶泉、伍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