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Playgroup●靠比賽搵錢

飛常Playgroup●靠比賽搵錢

很多父母熱衷為子女報名參加比賽,坊間可以找到的兒童比賽,有信譽高、規模大和認受性強的,例如每年的校際音樂節。主辦機構會聘請專家作評判,而參賽的兒童每年動輒數萬人,能夠在校際比賽中奪下三甲之位,能力必然受到廣泛認可。一些能力高的兒童,更將眼界跳出香港,劍指亞太區比賽,挑戰自己、擇難而上。

冠名「全港」 無宣傳hea做

負責評定勝負的評判,一直是比賽中的靈魂,像國際級的青少年鋼琴比賽,評判往往是知名的鋼琴大師。然而,坊間一些小規模的教育機構,舉辦一些小規模的兒童比賽,卻沒有評判的資料。這類比賽規模雖小,比賽卻冠以「全港」為名,像「全港兒童朗誦比賽」、「全港兒童音樂比賽」。

這分明就是給人充大頭的感覺。因為,比賽理論上是開放給全港兒童參加,但主辦機構既無積極宣傳、亦沒有通過全港學校發放訊息,只是在自己的網頁公佈比賽資料,真的「hea做」。這類hea做的比賽,在疫情肆虐期間依然繼續,又因為政府禁止人群聚集的安排,「比賽」安排得更hea。

像其中一個全港兒童朗誦比賽,沒有指定誦材,沒有公佈評判資料;家長只需付三、四百元報名費,然後為子女拍一條三分鐘的朗誦片,上傳給主辦機構即成。然後到某某日子,機構就在網頁公佈得獎者名單。

這真的是一場比賽?既無法訓練小朋友台上膽量、又不能即場觀摩其他參賽者的演繹、也沒機會從評判的評語來補自己不足。這類比賽規模小,要求低,容易拿下三甲位置。萬一僥倖獲得所謂的「全港兒童朗誦比賽冠軍」證書,能讓子女的portfolio亮麗一點,就有助考學校了。

這些心態正好支持了水份高、充大頭比賽的存在。若報名費是四百元,分五個年齡組別、每組別有五十名兒童參加,機構就在低成本下有十萬元報名費進賬。靠舉辦兒童比賽搵錢,就是這些小機構的生存之道。

蘇菲

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