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與現實之間(中) - 楊靜

理想與現實之間(中) - 楊靜

雖然NFT藝術早在佳士得拍賣《Everydays》之前就存在,但老牌藝術機構這樣聲勢浩大的一場正名,讓更多人知道了這個既是藝術又是金融工具的新玩意。這一兩個星期,總看到之前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家紛紛站出來,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廣而告之。我在一個社交群組裏就看過幾百個人圍着一名插畫藝術家,後者慷慨分享NFT致富的故事。大概方法就是去到OpenSea這樣的交易平台,把自己上鏈的作品拿去販賣。

打開OpenSea的網站,很像亞馬遜和地產放盤網站的綜合體。在藝術品這一頁能看到各種各樣平面作品,包括meme、自拍、塗鴉、攝影、海報、繪畫等等。大部分質素一般,起價從0.0001以太幣(約1.4美金)到3以太幣(約4300美金)不等。查看一些畫作的交易史,雖然短暫到一兩天而已,但已經翻了千倍。也難怪一些藝術家喜歡這種交易方式,來龍去脈寫的清清楚楚,非常透明,沒有常見的版權和偽造問題。

不過很難說NFT的金融屬性不會徹底吞噬它作為創意產品的其他價值。這些領域還是一片蠻荒之地,沒有人書寫規則,現在的遊戲似乎是及早進場,然後宣傳這裏風光甚好造勢,相信的人越多,進來的人越多,埋單的人也就越多。我甚至在另一個社交群組,親耳聽到一個較為資深的藝術家坦誠:「現在主要是割韭菜」。

和區塊鏈有關的一切文化事務似乎一開始總是和理想有千絲萬縷關係,但落到實處都是炒賣。其實OpenSea本身就是這一歷史的見證,只是上一次的NFT熱,賣的不是藝術,是遊戲。

電郵:[email protected]

逢星期日、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