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權兩會】
全國「兩會」即將在本周舉行,屆時總理李克強即將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料將重提去年因疫情影響沒有提出的全年經濟增長指標。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表示,為了達成中央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中國未來15年要保持年均4.73%的經濟增長。
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以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甚不確定為由,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曾任國家發改委秘書長的楊偉民接受中新社訪問時稱,去年沒設增長指標是因為遭遇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衝擊,但「在疫情得到控制的情況下,今年還是應該提出增長速度目標」。他謂這跟中國長遠的目標密切相關,因為去年10月的中共中央五中全會已規劃了到2035年的發展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他謂目前還沒有到放棄把GDP增速作為宏觀調控目標的階段。
根據去年11月出爐的《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提出到2035年「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但未提具體指標。楊偉民對此稱:「從(未來)15年(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倍增)的角度來看,需要年均增長4.73%。我們過去一般是10年翻一番,現在速度降一下,15年翻一番的條件和潛力是存在的。」楊又指,目前地方政府債務比較高,特別是隱性債務,所以債務可能會減。早前有報告預計去年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達26萬億(31萬億港元),債務率可能會超過97%,接近警戒區間下限。楊續說,「赤字率也應該在回歸,沒有必要保持去年這樣高的赤字率。」去年李克強為對沖疫情給經濟的下行壓力,把2020年財政赤字率(財赤佔GDP的比例)擬按3.6%以上安排,超逾2019年的2.8%。
另外,國家統計局昨發表《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佈去年全年GDP總值1,015,986億元人民幣(約121.87萬億港元),較前年增長2.3%。雖然官方指中國經濟在第二季起出現「V型」反彈,從首季經濟負增長6.8%至成為全球去年少數錄得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但疫情卻嚴重打擊消費,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下降4.0%至21,210元(25,441港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亦下降3.9%,固定資產投資則微增2.7%。
經濟分析師羅家聰對本報稱,消費和投資分別佔中國GDP的比重分別達三成多和四成多,「消費收縮而投資略升,拉勻也只可能是零,正常很難砌到這樣的數(GDP全年增長2.3%)」,雖然中國去年貿易順差又再擴大,但對GDP的貢獻量仍然有限,質疑官方的GDP數據可能有「小小作出來的成分」。對於官方公佈去年底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按年增長10.1%,他謂內地近年「純粹只是印鈔票」,貨幣供應已經失控,「外國量化寬鬆導致的大多是資產市場的通漲,股債和樓市上升;但大陸沒有太多資產市場吸收資金,資本過剩只會導致房地產價格飆升,居民購買力下降。」
中新社/《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