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劉利群:政治運動的邏輯(劉細良)

鬥劉利群:政治運動的邏輯(劉細良)

食物環境衞生署署長劉利群晉升為食物及衞生局常任秘書長。中聯辦控制的《大公》、《文匯》指她曾在2019年懶於清理「連儂牆」,又提及其夫蔡海偉是社聯行政總裁,曾開放場地讓「暴徒」休息,劉利群被指不符「愛國者治港」原則。大批鬥展開後,由林鄭、張建宗到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都躲起來,不敢為下屬政治中立的政務官講一句公道說話。結果出人意表地,竟然是由葉劉淑儀為劉利群澄清,她說:「據我瞭解,當時食環署沒有清拆連儂牆,是因當時有一宗相關的訴訟尚未審議……這決定是獲得她上司所認同的」,又指拆除支持《國安法》的標語及橫額行動並非由食環署所負責。

將政務官任用權收歸黨

葉劉淑儀接受訪問時稱近日收到一些現任及退休政務官的意見,對劉利群被攻擊的言論感到十分擔憂,更指留意到新民黨部份黨友「跟風地批評」,並呼籲各位要「對事不對人」。她最後提及一位資深政務官容偉雄退休,指目前政府內的資深政務官已經買少見少,「我們應好好珍惜這些由政府培育多年的政務官,以免影響政府的有效運作」。

鬥劉利群,表面上是攻擊她及丈夫蔡海偉,實際是內地慣常的政治運動管治手法,上綱上線,目標只有一個,集大權於特區黨委書記之手,將政務官任用及升遷之審批權由特區政府手上收回,今次批鬥劉利群只是殺雞儆猴的示範作用。下一回當聶德權再任命常秘或以下官員升遷時,自會乖乖地事先將名單交中聯辦過目,審批後才能公佈。政務官集團所以被攻破,是因為他們的集體政治無知,以為只要全面落實中央整治特區所有要求,必可獨善其身,林鄭月娥、張建宗、邱騰華、聶德權認為主動出手肅清反對派,推出公務員宣誓、將特區鳥籠式民主也閹割掉,最後他們仍然得掌大權。

文革的原型,其實是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表面上是清查地方官員貪腐,劉少奇、鄧小平等人以為只要搶先,由他們派工作組去執行社教運動,便可控制大局,他們根本不知道,毛澤東要整治的,其實就是劉少奇、國務院官僚及黨內高層。結果社教運動一完,立即就是文革開始。泛民被大整肅,議會內沒有了反對派,他們日後也無法參選,公民社會借疫症進入戒嚴狀態,一波又一波的批鬥運動,高歌猛進。其實,公民社會、傳媒、反對派肅清後,又怎會不是將矛頭指向最大的掌權者呢?「愛國者治港」是一個可無限擴張的紅線,既可DQ議員,又可DQ教師、港台記者,現在DQ常秘,下一個就是所有政務官。正因為「愛國者」是一個流動的概念,取決於誰人有權決定誰愛國誰賣國,正如文革的「修正主義」概念,誰是「修正主義者」?由毛澤東一人決定,他指劉少奇是,他就是。

肅清反對派之後,下一步就輪到整治政務官,按中共政治運動的邏輯,是必定會發生,只是林鄭做夢也想不到,會借批鬥劉利群來開始,而且開始得迅雷不及掩耳,當閹割鳥籠民主仍然未完成,下一道菜已急不及待上枱了。這就是權力鬥爭的奪權邏輯,怪不了誰!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