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他來自江湖》開始,才喜歡周星馳、吳孟達這對夢幻組合的。直到近年好奇翻資料,才知道達哥在《他》演何英彪的時候,只是風華正茂的三十六歲,但以今天的審美觀,簡直是一張四五十歲的大叔臉。這種早熟滄桑的藝人,在六、七運數之不盡,但進入艮卦(表示少男)當時得令的八運後,就只剩下小鮮肉了。
身為周、吳電影的粉絲,我對達哥之死是依依不捨的,但與其說是哀悼他本人,倒不如說是替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而悵惘。中共當然不錯過任何政治宣傳的機會,所以央視報導吳孟達死訊時,就像本地某保險員一樣狂抽死人水,用上「送別吳孟達,你是永遠的護旗手」這標題,還一開始就表揚他生前最後一條微博,是寫上「我是中國人」五個大字。
先不談央視這樣宣傳是否本末倒置,冷血涼薄,我只想弱弱問句:叫一個死人來護旗,意頭好嗎?
也因為那條最後的微博,香港有人也惡言相向。我懂得這心態,只是我不認為人的情感可以簡單歸邊。同樣是護旗,楊千嬅和吳孟達引發的觀感,就很不一樣——因為兩人的形象、背景和言行本來就不一樣。楊千嬅昔日形象是「港女」、「烈女」,今天脅肩諂笑,落差太大,自然特別惹公憤;但吳孟達好賭麻甩,戲裏戲外,似乎沒有人認為他情操高尚,現在為了「搵食」而護旗,你可能反感,但不會很意外。
評價是一件事,感覺是另一件事。一般人的感情大多是灰色地帶,難以政治化為非黑即白——至少我做不到。正如周星馳、吳孟達的友情,也不是all or nothing的關係。去年才問過一位很熟悉周星馳的朋友,吳、周真的如傳聞所說反了面嗎?答案是「不」。朋友嘆一口氣,說周星馳拍戲也希望有新意,何況年紀大了,也不可能每部戲都適合和吳做拍檔。
細心一想,吳孟達其實比周星馳、周潤發都更代表香港。香港從來沒有Mark哥,也沒有賭聖,反而遍地都是平凡小男人何英彪——運氣來了,他們就化龍一飛沖天;運氣走了,就像蟻一樣拼命在地上爬。由何英彪到護旗手,不但概括了吳孟達的一生,也許更折射出香港的宿命。一想到這裏,倍感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