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後忽然有點懷念以往的預算案。大家都是官方文件,過去的財爺除了一大堆數字、收支項目外至少努力留下自己的signature、雋語或特別訊息,有人留下荀子的「強本節用」,有人把漫畫創意加進來,也有人請出《獅子山下》歌詞想打動人心。今年的預算案沒有甚麼讓人記得的佳句、點子,大家有的是一堆問號與感嘆號,難怪市民對預算案評分低下,政壇更幾乎一致喝倒采。
對預算案的問號多不勝數,有涉及數百億元的重要建議,有的是三幾億元的小計劃,其中最矚目的要數為數80億元的國家安全專項撥款。根據預算案文件,這是一筆非經常性撥款,用以支付未來數年有關國家安全工作的開支。由於政府包括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解釋語焉不詳,不少市民都在問80億元的總額是按甚麼準則計算及撥出?歸入哪個政府部門或政策局的開支?是否包括內地駐港國安公署的開支……等。
在眾多個問號中,暫時只有一個得到明確的答案,那就是這80億元純然是香港本身在國家安全事務上的開支,內地駐港國安公署開支由中央政府負責。有答案當然比冇答案好,至少減少一些誤解。可惜,這個答案引發了其他問題。試想想,既然內地駐港國安公署人員薪酬及其他開支不在這筆撥款之內,那80億元這樣巨大的開支預算有何依據呢?以本地重要執法機構廉政公署為例,它的編制共有1,500多人,每年開支約為12億元多一點;以80億元計可以讓廉署運作超過六年以上。這是否意味國安工作開支比廉署更多?
陳茂波過去幾天被追問時只肯說80億是為未來數年之用,至於數年是多少年則恕難奉告。國安是敏感的事情,當然有很多機密詳情不能披露,但公眾想了解的並不是特區政府的國安工作如何進行,更不是要知道具體運作、調查情況,但在定出80億元的時候該有些依據、標準以至人手估算,交代一下這些理據不會損害國安調查工作,卻可以增加開支透明度,減少公眾的疑慮,讓大家少一點問號。
預算案引發的感嘆號同樣多不勝數,最普遍的是覺得特區政府徒花巨資卻不能對症下藥,花過千億財政赤字刺激經濟方換來的是「有錢唔識使」的慨嘆!過去一年為了抗疫及穩住經濟,特區政府已出現2,500多億財赤,令儲備大幅減少至9,000億左右。新一個財政年度面對疫情未穩經濟前景未明,政府再推出多項財政刺激措施,包括耗資360億的電子消費券,希望以此提振疲弱的經濟,拖慢失業率上升速度,但也因此令新一年財政赤字超過1,000億元。
以規模看,特區政府的千億赤字預算當然比不上美國拜登政府的1.9萬億美元刺激方案(佔美國GDP十分一左右),但過千億的赤字及額外開支只要用得其所並惠及絕大部份市民,對紓緩社會負面情緒,振興疲弱消費市道肯定有幫助。然而,陳茂波及他背後的林鄭始終改不了”I know best”及離地的傾向,即使派錢也要加上種種條件及目標,令本來可以讓市民直接受惠及感到高興的措施也走樣變形。以耗費360億電子消費券為例,陳茂波建議每名市民可得到5,000元,但以電子支付方式如八達通等分五個月向市民派發,每月1,000元。
根據政府的解釋,分期發放消費券可以確保市民把錢用在本地餐飲、消費方面,不會變成儲蓄或轉到海外消費或旅行,令每一塊錢都用在香港消費、飲食市道上,令大量中小企業受惠。這樣的解釋看似有理實則是離地及不合民情。經歷一年多疫情衝擊,市民、企業開始處於彈盡糧絕的地步,有些低下層僱員連老本也已不保,極需要現金周轉。要真正紓緩他們的困境及周轉問題,直接派發現金才最有幫助,可稍稍減少市民家無隔日糧的倉皇。電子消費券使用彈性既低,每個月1,000元又顯得杯水車薪,對不懂用電子支付的長者或低教育程度市民更是不便。難怪措施一出已是劣評如潮,不少人高呼直接派錢。
也許是反對聲分貝甚高,陳茂波昨天強調會微調電子消費券的落實細節,令市民更方便。然而,最方便、最急市民所急的始終是直接派錢,不是甚麼電子消費券。既然政府決心豪派360億元助市民消費,怎不找一個最令市民容易受惠的方式呢!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