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專家︰主教山配水庫價值高應列古蹟

民間專家︰主教山配水庫價值高應列古蹟

【本報訊】古諮會下周四將開會討論兩個極具歷史價值的配水庫評級,當中包括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及油麻地配水庫 。保育團體活現香港聯同建築及歷史專家合作研究,昨公佈民間「主教山配水庫文物價值報告」,根據古蹟辦評定建築的六大準則,包括歷史價值、建築價值、原真性、罕有程度、組合價值及社會價值,認為主教山配水庫文物價值極高,值得評為法定古蹟。

有份進行研究、早年已揭示配水庫模樣的中大建築學院建築碩士畢業生林嘉慧稱,在建築價值方面,主教山配水庫由花崗岩石柱和紅磚圓拱所組成,是香港唯一以花崗岩石柱、紅磚圓拱和混凝土桶形拱頂和擋土牆而建成的配水庫。她指三種物料顯示當年香港的建築歷史,如紅磚反映殖民地歷史,花崗岩則屬本地建築物料。而自配水庫落成,其後類似的紅磚建築,包括香港醫學博物館和舊上環街市北座大樓等,均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報告將交政府考慮

有份研究的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亦稱,利用三種物料興建配水庫屬當年香港過渡性的建築方法,其後建築物多改以鋼筋混凝土建成,現存使用此方法建成的建築物已不多。

就歷史價值方面,主教山配水庫為1902年啟動的「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統」的重要一環,見證九龍半島由泵井供水到水塘供水的轉變。負責配水庫建造工程的工程師Lawrence Gibbs,其後加入Denison, Ram & Gibbs建築師樓,亦設計出不少具歷史價值建築,包括屬法定古蹟的香港大學儀禮堂及梅堂,以及花園道梅夫人婦女會等。報告亦稱,主教山配水庫建築特色大致保留完整,雖曾於1952年改建,加建混凝土牆以縮小貯水區等,而108條支柱中有30條嵌入壓實的泥土區內,但沒有影響原來結構,即使去年水務署工程破壞部分主教山配水庫,但約九成範圍未受影響。

至於罕有程度,該配水庫為全港尚存五個戰前配水庫之一,是九龍半島現存已知第二古老的配水庫。在組合價值方面,報告稱主教山配水庫與九龍水塘五項法定古蹟,以及一級歷史建築九龍油麻地舊水務署抽水站有直接連繫,均為九龍早期供水歷史的標記。

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陳智遠稱,會將報告交予古蹟辦及古諮會考慮,認為報告反映配水庫應列作法定古蹟,否則當局應向公眾交代理據。他批評政府官僚地將部份未能列為建築物的構建,如今次的配水庫,列作不予處理項目,令不少具歷史價值的構件因此消失或面臨清拆。團體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改革評審機制,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