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ver say never

Never say never

網上談電影,牽起世代之爭。舊派堅持港片難以重拾昔日輝煌,新一輩則認為本土未死。

網絡事情,網絡解決。於網絡上的爭論,但凡涉及新舊香港,大眾易被標題所誤,一面倒地把舊派稱作廢老,然後結束。如果單純地把舊派都標籤成廢老,其實和那些真正廢老將年輕當成原罪沒太大分別。世情如硬幣,公字各一面,最好就把原文原聲看過聽過才作評論;被嘩眾取寵標題牽着鼻子走,到底不太健康。

那個晚上,我就碰巧在那個新興社交平台上,於那個討論港產電影興衰的「房間」內聽着兩位的辯論,後來再找其他資料把整個討論補完,才動筆寫下這篇。平心而論,代表舊派之論述,非常紮實,絕非「我唔知、我唔理、我睇唔到」式的低質謾罵;主張港片難以東山再起者為資深傳媒人兼業界人士,真正置身於那黃金時代之中,有相當資格去為事情定調。一句結語,指8、90年代的香港電影之興盛全因天時地利人和,如今則難以複製過往的成功,我更邊聽邊點頭稱是。

可是,「難以複製過往的成功」,與「會否成功」之間,其實存在差異。

2、30年前,沒有人想過百視達(blockbuster,租借電視電影錄影帶的大型連鎖店)會破產;說只用智能電話就能完成銀行轉賬,恐怕會惹來哄堂大笑。廿多年前,傳統中場10號仔只專責「校炮」為隊友製造機會,入波主要交由前鋒負責,籃球場上得中鋒就得天下;今時今日,好波之人身兼數職,越踢越前,幾時見過美斯和C朗只集中一瓣?又有誰想像過三分波射到半場,高佬也要求有上佳外投能力呢?這些無關好與不好,而是地球轉動了,世界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

正因為身處動蕩年代,那個未知的X因素,才會成為最能左右大局的變數。恩師伍晃榮的一句旁白,讓我印象深刻:「人們總喜歡錯誤地迷戀往績,把之當成金科玉律去判斷足球比賽」若把「足球」二字換成其他東西,或籃球、或電影、或科技,一切都清晰明瞭。沉醉於往日成功最危險,難道如今還只懂說當年荷蘭全能足球有多厲害?

在事情發生前,誰也沒想過會這樣發生。再引偶像佐敦名言,「Never say never」,永不要否定未來的可能性,一旦有這種想法,就等於為自己的人生設了限。放手一搏,不知不覺間,有天可能會驚覺自己已經身處應許之地,我如此相信着。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