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又有小金庫再被內地看中,在經濟下行之際,香港人的強積金(MPF)即將會迎來新玩法:投資A股。
去年11月,強積金成立20周年之際,財庫局長許正宇宣佈滬深交易所已納入積金局核准證券交易所名單,今年2月底就有內媒報道香港積金局正與內地監管機構商議,希望把上海及深圳交易所的股票加入強積金投資組合。
官方當然會告訴你,選擇多了,對市民來說是一件好事,不過換個角度思考,這無疑相當於打開缺口,變相有機會把香港股市的錢抽走,去托內地股市。
事實上,A股估值一向比較瘋狂,簡單看看滬深300幾隻十大權重股的歷史市盈率,貴州茅台59倍、五糧液56倍、恒瑞醫藥93倍、中國中免168倍,相比香港騰訊(700)的46倍、友邦(1299)的27倍,恐怖得多,意味香港人的血汗錢送到A股買貴貨。
根據積金局的數據,截至2020年9月,強積金的規模達1.02萬億元,而潛在會流入A股市場的「股票基金」及「混合資產基金」,則分別有大約3,529億元及3,293億元,難怪讓內地垂涎欲滴,請君入甕。
專欄作家文濤曾質疑過:「許正宇提過強積金計劃目前『已有一定程度』投資於A股,截至今年9月30日佔強積金總資產1.12%,約110多億港元。其實約1%的佔比,在近5年都未有太大改變,以往正正就是只有1%投資於A股,才被視為需求不大,而毋須把內地交易所納入名單。現在這1%,卻被視為有需求了,準則何在?」
更值得關注的是,內地一直實施外滙管制,一旦強積金可以買A股,積金局不能無視箇中贖回難度,因為當局曾在2017年9月也回應過「資金能否自由進出將是一個必要條件」,現時客觀環境沒有大改變下,縱使有滬股通和深股通擴容、國際大型指數納入A股,中國對外滙管制依然嚴苛,作為香港人,真的有信心把辛苦供款得來的強積金自願送中,冒上一去無回頭的風險嗎?
十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