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納入改善計劃的行山徑,包括城門歷史徑,預算案建議修葺戰時遺蹟作開放式博物館,豐富訪客體驗。記者近日前往城門了解,發現山徑雖完善,但垃圾堆積,其中城門碉堡更日久失修,雜草叢生。有歷史傳承組織批評,政府處理戰時遺址的態度曖昧,質疑港府對英殖政府的戰爭史有所忌諱,一直未有投放資源保養。
政府擬改善的十條行山徑當中,有三條涉及戰時遺蹟,包括獅子山歷史徑、城門歷史徑和位於八仙嶺鹿頸的戰地遺蹟徑。城門歷史徑位於城門及金山郊野公園的孖指徑山坡上,全長250米,覆蓋英軍二戰時設置的防禦措施,如機槍堡、碉堡陣地等。
記者近日前往了解,歷史徑開段建有樓梯,到中段才稍顯山徑原貌,惟兩旁未有設置欄杆,容易發生意外。山徑兩旁亦較多垃圾,口罩、膠袋和飲品包裝等被隨意棄置。山徑雖標榜讓市民了解香港保衞戰的歷史,但僅有兩塊告示簡介通道名字及防線背景,有關戰爭歷史及其軍事用途等知識則欠奉。
政府更在戰壕外豎立告示,警告市民不應進入,與教育歷史的目標背道而馳。城門碉堡作為二級歷史建築,政府未有好好保養,戰壕內牆多被塗鴉,口罩、飲品等垃圾亦隨處可見。
碉堡部份建築物荒廢,如403機槍堡已成頹垣敗瓦,雜草叢生,僅剩一面石牆被保留。由於大部份山徑附近的戰壕通道均為露天,天雨積聚下出現嚴重沉降,亦使其中一條通道因泥堆塌陷而無法通行。
記者又發現,有山客為求打卡穿梭碉堡地道,但通道內外均沒有方向指示,僅在麥理浩徑第六段的入口提供大地圖,地道沒有光源,須摸黑或以電筒照明前行。
山藝助教郭先生曾舉辦導賞團遊覽城門歷史徑,他批評城門碉堡失修已久,近年垃圾問題惡化,政府卻未曾跟進。山友梁先生則擔心,政府將戰時遺蹟修建成博物館,或暗中篡改歷史,「到時又唔知啲嘢搬去邊」。
歷史傳承組織Watershed HK成員葉坤杰指出,城門碉堡是香港保衞戰中第一場陸地戰發生的地點,香港亦甚少有結構如此完整的戰時遺蹟,因此極具歷史價值。他批評,政府處理態度曖昧,「一邊鼓勵市民認識歷史,一邊擺塊牌話危險唔畀入」,質疑政府一直未有投放資源保養,亦對英殖政府的戰爭史有所忌諱。他強調,建築群與香港歷史息息相關,政府應負起保育責任。
他續指,現時城門碉堡沉降問題嚴重,例如原有兩米深的溝通壕已減至一米,長此下去整個遺蹟或被泥沙掩蓋,成為真正的「歷史」。對於政府擬修葺戰時遺蹟作博物館,他認為對城門碉堡而言是可考慮的發展方向,建議政府應挖走地道內的泥沙和定期清理垃圾,並參考新加坡聖淘沙西羅索炮台的做法,以角色扮演加上展板推廣戰爭歷史,期望政府可在遺址保育、推廣歷史及旅遊發展三者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