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尖沙嘴K11 MUSEA名潮食館群組源頭疑為72歲的男清潔工,他病發後有咳嗽及發燒仍上班,懷疑因此造成短距離空氣傳播而爆疫。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估計,若患者咳嗽時噴出大量病毒,而病毒存活在體積小於五微米的飛沫核中,飛沫核可以在空氣中飄浮數小時,加上密閉的食肆若換氣次數少,空氣不流通下周圍的食客及員工容易吸入飛沫核中的病毒,造成爆發。
當人說話、打噴嚏或咳嗽時會產生大粒徑(大於五微米)的飛沫,一般只會飄浮一至兩米便跌落地下,近距離接觸帶病原體的飛沫,可造成傳播。若飛沫跌落物件表面如餐桌或餐具,其他人接觸後也可能受感染。但在濕度較低的室內環境中,飛沫外部的水份蒸發,會形成細小的飛沫核,可在空氣中飄浮較長時間。
林緯遜指出,若患者咳嗽時噴出大量飛沫,而又能存活於飛沫核當中,因飛沫核重量輕,可以在空氣中飄浮數小時,即使患者沒有與食客有直接接觸,但食客可能吸入帶病毒的飛沫核而受感染。
另一散播病毒的可能途徑是,若一名患者在升降機內拉下口罩咳出的飛沫核,可存在於升降機內一段時間,即使患者離開升降機,其他人進入升降機內而又未戴好口罩,也可能因吸入飛沫核而受感染。
林緯遜續指,現時不少食肆防抗措施鬆懈,他見過有食肆員工拉下口罩進食,或員工不自覺拉下口罩咳嗽。若室內食肆換氣次數不足,空氣不流通也有利飛沫核停留在空氣中,增加傳播風險。內地曾有研究發現,爆疫的食肆因空氣流向,有利病毒在空氣中傳播,即使相隔數張枱的食客也受感染。
若清潔工手部不衞生,理論上也有可能污染餐桌或食具,導致病毒傳播,但「要好揦鮓」才造成多人感染,相信空氣傳播可能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