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為大眾理財有兩大原則。一曰,有錢出錢(the ability to pay);一曰,用者自付(benefit received)。前者演變出劫富濟貧的累進稅制,收入越高須按越高的稅率進貢庫房,以扶持境況不堪的一群。後者則公家修橋築路便利眾方,用家須按得益承擔成本開支。到了21世紀高科技時代,此兩大原則竟與新聞資訊夾纏上了。何也?
話說谷歌、面書、推特等所謂社交媒體不事生產,報章雜誌的報導手到拿來,藉此吸引用戶眼球賣廣告以自肥;報章雜誌慘遭截糊,雖修身裁員猶有滅絕之虞。社交媒體這個只顧自己袋袋平安,不理傳媒死活的生意模式猶如寄生人體、吮吸養分的蛔蟲。不加杜絕,宿主將一命嗚呼。有見及此,年前歐盟要求荷包腫脹的科技巨無霸按用者自付的原則給傳統媒體繳費;法國且率先向谷歌開刀。
歐洲的舉措翻轉互聯網無償各取所需的遊戲規則,影響深遠,美國此科技大國可沒有跟進。原因之一,不難是科技巨無霸的政治游說得力;據講谷歌駐紮在華盛頓國會山莊的「走廊說客」(lobbyist)數目之眾,冠絕同儕。事實上特朗普三番四次試圖修理社交媒體,褫奪其通訊法案第230段(Section 230)賦予的特權——散播虛假或誹謗資訊亦無需負上法律責任。可是直至他遷出白宮那一刻,此番努力並無寸進,足見科技巨無霸的政治手瓜如何起腱。
歐洲及澳洲能美國所不能,一來科技巨無霸在這些地方欠缺政治手瓜,二來不難是大意失荊州——澳洲的傳媒議價法醞釀了三年,科技巨無霸猶未知大難臨頭。無論是谷歌或面書起初確又輕敵,雙雙威脅以退出澳洲市場以為反制。法案出爐前夕,谷歌許是驚覺拋浪頭無效,低低地摜一鋪,跟澳洲的幾大傳媒協議付款。面書可企硬,斷然終止轉載所有澳洲新聞。出手粗劣,澳洲一些提供緊急服務的用戶亦被遭屏蔽,導致群情洶湧,有人甚至以面書此舉形同向澳洲開戰。
開戰之說當然無稽。說到底,用家無需向谷歌或面書繳付分文;終止服務哪怕帶來一時不便,總不致有嚴重金錢損失,遑論危及國家安全。君不見14億人從來無緣享用這兩種服務還不是照樣過日子?擾攘了三數天,澳洲政府跟面書和解,只消恢復服務則收費高低有商量,足見面書原先選擇企硬,不無道理。面對政府的巨靈之掌,兩個巨無霸何以取態懸殊?
谷歌以匯聚舉世資訊為寄志。其出發點當然不是造福人群的純情利他主義。可是但凡想搵料即不假思索、本能地要Google之,則形同做獨市生意。眾所周知,做獨市生意沒有是不賺錢的;而人人喜歡的獨市生意更肯定賺大錢。谷歌無料奉送隨傳隨到、包羅萬有的搜尋器服務,那又怎能不贏盡世人歡心?中斷連接與澳洲相關的新聞資訊,勢將形成缺口,授其他搜尋器競爭對手以可乘之機。因小失大,非智者所為。跪低乃識時務的明智之舉。
事實上當谷歌猶在以退出澳洲市場為威脅而拒絕付款之際,微軟已第一時間表態撐澳洲。其總裁史密夫(Brad Smith)且奢言志不在搶奪谷歌的市場而是鞏固民主基石,事關有生機勃勃的傳媒方能廣開民智、促進自由言論、凝聚社會共識、建立開明的民主社會云云。任由谷歌等寄生蟲吮吸傳媒血脈,猶如撬民主牆腳,非人類之福。其陳義之高令人肅然起敬。
然而微軟的Bing搜尋器長期積弱,佔不到市場的兩成,充闊佬又何妨?嘴巴說維護傳媒命脈,可不見微軟跟隨谷歌,協議真金白銀支持新聞事業。反之,免費提供服務猶取不到用家歡心,Bing嫁女貼大床派印花、積分,利誘用家轉台。是真心支持傳媒促進民主抑或志在吸納用家以擴大廣告市場,不辯自明。
創立萬維網(www)機制的李柏納爵士(Sir Tim Berners-Lee)對徵費之議期期以為不可,恐防此例一開將窒礙資訊的傳播,有違萬維網自由開放、各取所需的初衷。李爵士說得出做得到,無償貢獻其發明, 着實讓全世界都長了知識。同樣不辯的事實是,面書、推特等所謂社交媒體廣為散播廢料假新聞;虛假消息以訛傳訛,小則耽誤精神時間謀殺腦細胞,大則觸發矛盾左右選舉政情。互聯網到底促進了思想知識交流、鞏固了民主基礎,抑或進一步撕裂社會,恐怕猶未有定論也。
以此視之,面書企硬反而不難有助改善資訊質素。説到底,面書、推特等所謂社交媒體的主要功能是建立朋友圈,讓同聲同氣的人圍爐取暖、製造回響,而非像谷歌那樣着實針對用家的需要提供資訊服務。抑制甚至抽起面書般社交媒體服務即使不能杜絕虛假消息,收窄其覆蓋面或能促進和諧。俄羅斯、烏干達、緬甸等國固然不時以此為由中斷社交媒體服務,推特及YouTube亦大義凜然以同樣道理剝奪特朗普的發言權,永久終止其賬戶。為難之處,誰來判斷資訊之真偽。
即使歐洲、澳洲未出手,谷歌已承諾拿出10億美元資助傳媒。攤分款項的具體安排雖未公佈,科技巨無霸的寄生蟲歲月看來已然終結。谷歌、微軟以至面書肯承擔部分成本能否為傳媒帶來生機,言之尚早;分錢辦法處理不好,則不難觸發大細超、左右新聞言論自由的疑惑。杜絕寄生蟲傳媒不見得便有了自由獨立的生存空間。
補白:火星計劃往後望
美國的「毅力號」登陸火星,中國「天問」計劃的「螢火2號」將於五月殺到。「毅力號」由初中生 Alexander Mather命名,寄意清晰勵志;「天問」據稱源自屈原,而「螢火」則脫胎自古人認為乃不祥之兆之「熒惑」;是誰敲定這兩個古遠深奧的稱號可諱莫如深。
同是探索火星,哪個開放透明向前看,哪個故弄玄虛往後望,清楚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