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聲稱,財政預算案的青綠色封面代表對未來所懷抱的希望,然而政府的「未來」,似乎望向了市民的相反方向。一年多來,香港人最希望是疫情盡快消失、生活重回正軌。眼看特區政府抗疫無方,疫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上隨港版國安法實施、數之不盡的行政打壓,香港人的生活和尊嚴彷彿跌進黑暗光景。抗疫策略上,政府可謂藥石亂投,毫無章法可言。財政而言,疫情來襲初期,政府派一萬元就以為解決市民大眾所需,但隨疫症蔓延,這種鴕鳥式心態足以令經濟活動洩氣、百業蕭條。
財政預算案乃政府勾勒其管治視野的功課,當務之急理應以援助港人燃眉之急、振興經濟為目標,令香港「免疫」於傳染病捲土重來的打擊。 疫情反覆煎熬下,不少中小企業只可以依賴微薄儲備勉強支撐一年半載,基層家庭亦面對開工不足、失業等問題。水深火熱之時,公民黨認為政府應推行現金資助、直接為失業及開工不足市民提供援助。自僱行業如藝術教育、物流運輸、理髮等,甚或是自由工作者,每位從業員都應獲直接補貼; 而中小企亦應獲一筆過資助。
一向政府疏於理順的民生問題,亦隨疫情浮面,例如衞生署及醫管局人手編制效能低、舊式「三無大廈」設計助長病毒傳播、基層及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未獲妥善照顧學習需要等; 就民生福利而言,政府應增撥資源,改善人手及服務計劃,正視大眾朝夕遇到的困難。
可惜,預算案一再戳破港人的幻想,赤裸裸地揭示政府管治的無情。即使失業率重回沙士時7%高位,政府依然拒絕提供直接援助失業人士。當基層市民連基本起居飲食都感惆悵時,政府卻只是不痛不癢地提供所謂的「特惠貸款計劃」,「先使未來錢」後將還款重擔加諸日後生活,間接是把困苦攤長。況且,不少打工仔被僱主放無薪假為名投閒置散令收入大減, 但政府無對症下藥,應做的就不做,何其離地。
鼓勵消費、重燃經濟流動或許是正面的,然而政府的電子消費券,單是初步的細節,已聞其複雜的行政要求和程序,電子平台的運作、參與商戶的行政開支、私隱隱憂等,最終或會成中小企的負累。
宣讀預算案時司長眉頭深鎖,又稱財赤下要「睇餸食飯」,斷言已盡力協助受影響市民,但某些非民生開支卻異常地高。單是警隊負責處理公眾活動、人群管理、公眾秩序事故的「行動單位工作」,預算增幅較20/21年度修訂上約15%至54.4億,亦預留4.1億購置「警隊特別用途車輛」。濫權濫捕成風、港人飯碗都不保之時,公民黨一直倡議警隊要帶頭削減開支,包括裝備和人工及加班費;偏偏,政府花費在警隊時揮金如土,落在市民身上的一分一毫都要計較。或許對當權者而言,警隊大舉執行其特別任務,比市民的溫飽來得更重要。
自古天下離合之勢常繫民心,要民心歸順,當權者首先要履行其基本責任,照顧大眾所需。四波抗疫的失敗,足以令政府完全失信於民。一切對政權的不滿,正源於當權者的執迷和偏聽。 官員常怪責市民把社會問題政治化,但其實把市民劃在對立的,正是這政府。
梁嘉善
公民黨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