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神秘力量蕭若元先生指,今天年青人網上拍片是「煮飯仔」,只能聊以「自娛」,香港電影已沒前途。昨天我談了目前電影人困境,行業吹逆風是肯定的,人盡皆知,但要斬釘截鐵說「復興機會是零」,則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為。
說來傷心,香港「無前途」何止電影?就地取材,不如談報紙專欄。近年專欄不是夕陽工業,是深夜工業,加上無定向的「香港國安法」,分分鐘惹上文字獄。蕭生看待電影業的邏輯,完全可套用於專欄界,說「香港寫專欄沒前途」、「復甦到六七十年代的機會是零」。寫專欄的我只能感嘆:「原來已經很墮落,只我一人未發覺!」
無可否認,專欄整體已式微,筆耕者買少見少,但是否「無前途」,該分兩個層面看。第一是個人層面。以本人為例,我在2016年開始寫這個專欄,絕對是深夜前趕上尾班車,符合我的「拖延症」病歷和「死線戰士」命格。清算自己的惡行,這幾年我除了常遲交稿激嬲編輯(對不起),也謝絕任何宣傳(包括壹傳媒邀約訪問)。
我這樣消極懶散不合作,本欄仍累積到一定數量讀者,去年更得了個「新晉作家獎」,我真的不敢說「無前途」。何況「前途」定義人人不同。上兩代六、七運成長的人,可能認為要利用專欄廣結人脈,推銷產品,最好賣「藥」賣到能買下整層中環甲級寫字樓,才算「前途」。可惜這不是我的價值觀。在個人層面上,我覺得世上沒有無前途的行業,只有無能力的人。
第二是行業層面。專欄現況肯定比電影更糟,但「現況」是一件事,「前途」是另一件,不能混為一談。我研究過,「復興專欄」是可能的,但需要特別的想法,也要有能力的人執行,我不會今天在這裏空口講白話,時機來了,你就會看到怎樣做。同理,電影要復興也是可能的,機會不是零,關鍵不是鬥錢多,而是「比想法」。
無論是拍電影、寫專欄,抑或開夜總會,決勝的都是才藝。意念不但防彈,也可吸引銀彈。在「比想法」的層面上,香港真的技不如人嗎?我覺得不宜妄自菲薄。復興電影這問題很大,明日再談談有什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