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案》發表,政府就說財赤嚴重,估計未來五年都會錄得赤字,因此將緊縮開支;而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更重提,社會是時候要討論擴闊稅基及稅種,要對市民開徵新稅,即隨時包括被譏為「全民萬稅」的消費稅等。
被嘲為「水不回、稅不退、租不免」,這些往年為維穩而做的開支,今年當然不會再有,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更打開口牌,預告要「睇餸食飯」、「難免選擇有限」。然而這種思維的方式,正落入了政府自我設限所製造出來的困局——明知財赤及未來幾年經濟都未能樂觀,那麼為何要堅持興建那些以千億計的基建,如三跑,甚至近萬億的明日大嶼呢?如果連政府的日常開支,以至支援市民避免失業,或防止小商戶倒閉都做不到,到時那些基建又供誰去使用?其市場靠誰去支撐?
武漢肺炎重創了全球的旅遊與航空業,例如香港的遊客減幅就達99%。即使有疫苗,以目前進度而言,全民免疫談何容易?就算疫情改善了,但疫情或已永久改變旅遊模式,各國對遊客檢疫的限制相信會維持一段長時間。在這前提下,三跑還有必要嗎?超支埋單近1,500億元,而2024年落成時,隨時疫情仍未結束。
至於隨時上萬億的明日大嶼,就更是會耗盡香港財政儲備的黑洞了。對市民就說要「睇餸食飯」,然後錢就倒落大海,對目前面對失業、經濟困難的市民來說有說服力嗎?更何況目前政府財政的壓力,已不是疫情之前,去幻想可靠未來增長或經濟好景就得以「解決」。
疫情的影響恐怕幾年都不會消散,而中國與各國之間的關係更陷入了幾十年來的低谷,如英國外交部近日更把介紹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字眼刪去,由國安法等政治打壓所帶來的移民潮可大可小,不去穩住基本民心,而繼續窮奢極侈去建大白象,豈不是捨本逐末?
因此政府目前首要的問題,不止是「頭痛醫頭」,在甚麼「睇餸食飯」的條件設限去「派糖」,而是放棄那些大而無當的大工程,立即為未來幾年的財赤做準備。目前政府為了維穩,既不敢完全「不派糖」,於是就搞出四不像的預算案,包括5,000消費券之類的補貼,既買不到民心,又減不了財赤,而且還要繼續增加其他不必要開支,如警隊與國安等,其後果恐怕就是之後的開徵新稅與加稅,市民隨時倒蝕——「贏粒糖、輸間廠」。
從政府提高股票印花稅三成,即可見政府「求財若渴」的心態——當美國、日本、新加坡都沒有印花稅,香港卻反其道而行加了0.13%,而預期所能帶來的額外收入只有區區的120億——比起新增的國安開支80億,加上警隊開支增長的18億,就幾乎花光了,說明只要政府減少非必要的開支,根本就不需要這些新稅,更不會為港股投資者「趕客」。
至於涉及360億的5,000元消費券,其行政費用已高達六億,要分五期叫市民每次小額消費,絕對和限聚令及保持社交距離自相矛盾。早已有不少專家指出,即使市民打了疫苗,仍會受感染,而且個人衞生與社交距離仍需維持,因此消費券派發之時,是否確定會取消限聚令?還是叫人一邊消費,一邊被限聚?這種政策不但繁瑣,更隨時引人犯「聚」。
從政府一邊派錢一邊加稅,一邊大花筒建大白象,一邊擔心財赤,即會質疑究竟政府目前還有甚麼「理財原則」;一旦他日「擴闊稅基」如搞消費稅,那到時又是否要擔心打擊消費呢?從政府不斷提出一些自相矛盾的政策與論述,香港就有如一艘失控的鐵達尼,正一頭撞向冰山,災難就在眼前。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