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我仔仔的濕疹可以斷尾嗎?」這個是每天診症時都會遇到的問題。
其實不同疾病會有不同「 斷尾」的概念,例如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或注射肺炎疫苗後,有了抗體就不會再受新型病毒感染,這就是大部份人認知的斷尾。
第二種斷尾就是應用在慢性疾病例如血壓高、糖尿病;慢性皮膚病例如濕疹、銀屑病等。濕疹病情發作時,我們用合適的治療去控制皮膚情況,而達至一個理想的水平(現在臨床指標用75-90%皮損清除率)。但濕疹的特點是病情受控制之後,很多時停藥後病情又會反覆發作及惡化,好像永遠擺脫不了疾病的魔杖。近年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叫「病情穩定維持期」,透過加強調整日常生活例如健康飲食、運動、睡眠及用一些藥性較輕的藥物去減少反覆發作。
為甚麼濕疹病情那麼容易復發呢?
我們可以用一條彈弓做比喻,如果彈弓好幼(體質失衡),一有外力拉扯,它就會迅速彈來彈去,就好像不穩定的濕疹病情一樣反覆發作。要濕疹「斷尾」就要增強身體對外來刺激的抵禦力(resistance)及復原適應能力(resilience),好像變成一條很粗很硬的彈弓(體質穩定),就算較大外力刺激拉扯,都不會拉得很長(嚴重發作)及會迅速回復到原位穩定點。這個觀念可以讓患者較容易明白慢性皮膚病例如濕疹、銀屑病斷尾的概念。當濕疹急性期過去,皮損緩解後,亦要積極主動治療(proactive therapy),例如維持用外用非類固醇藥膏,或病情較嚴重的患者,繼續使用調節免疫藥物或生物製劑治療一段「穩定維持時間」,發現能夠幫助減少日後病情反覆復發的機會。
近年本地大學中西結合研究所亦積極進行中藥方劑及益生菌治療去減少濕疹復發。有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會影響身體的抵禦力及復原適應能力。所以健康飲食合適的益生菌調節亦非常重要。但每個人腸道失衡的情況不同,個人化腸道細菌群檢測及針對性微生物益生菌補充會是未來的大方向。
盧景勳醫生 中大榮譽臨床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