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芽故事●$25,000/月 疫下收入反升 炒散王醒你襟撈絕技

胚芽故事●$25,000/月 疫下收入反升 
炒散王醒你襟撈絕技

瘟疫一年,失業大軍持續擴大,不少人被迫「炒散」。40歲的鄭展晴,朋友都叫他做「炒散王」,炒散經驗10年,問他做過多少份散工,他想了想,卻答不上,最後借助手機一份份記下來:玻璃藝術家助手、舞台劇演員、配音員、音響設計、電力工程公司文件處理、波波池測試員……不能盡錄。炒散,或曰臨時工,收入不穩定,但展晴疫市下收入竟大增,去年較2019年賺得更多。

展晴有不少炒散心得,值得參詳:一,要儲時間建立人脈,別以為一開始炒散便可以維持生計,他當初用了兩年先儲夠人脈及足夠工作;二,忌冇方向,要認清自己技能及長處;三,要勇敢接受新挑戰,他當初做電力公司行政工作,看似完全不相關工作亦要試;四,要隨時有後備方案;五,要規劃及計算收入,投資生財工具。

跟了展晴兩天,發現他的工作很多元化。要數最開心的散工,他說一定是農曆新年扮財神。「財神是每年收入較高的工作之一,農曆新年會在商場為某些品牌扮財神在街上影相、派金幣,每日做四至六小時連續做十日已有萬多元,因為有利是收。」做財神要有甚麼技能?「大多是睇樣,背熟吉祥說話,最緊要唔怕醜,做散工外向都很重要。第一單是朋友介紹,第一單工作人工會較便宜,但起碼有個好開始。」展晴說自己不夠肥,不會做聖誕老人。

三十歲轉行 認清強項定位清

今年四十歲的展晴做了十年散工,他在美國遙距大學工商管理畢業,做了六年膠袋銷售員,當時月薪平均四萬多元,三十歲時因犯錯而被公司解僱,當時覺得迷惘,「不知道如何走下去,應該是找份正職?跳出來做自己喜歡的事?那時我都三十歲,有很多人覺得難再轉行,但我告訴你,一定不是。」當時未找到方向,便加入了炒散行列,原本打算做住先,後來卻覺得工作時間短,反而愛上炒散行列。

最初炒散生涯並不成功,因為缺乏方向,工作不算多,積蓄由二十多萬變到欠卡數約五萬元。「我花了兩年困在家尋找方向,剛開始時應該甚麼都試,炒散需要經過一個甚麼都做的階段,慢慢定位,如果打算炒散,我建議要有一筆儲蓄,讓你去儲人脈和工作機會。」

由於他曾在公餘或課餘時間玩舞台劇和上配音班,認清自己強項後,便向這兩方面發展,「炒散需要定位,我今日做侍應,明天做裝修,後天做配音……我的定位是戲劇和配音,所以我有不同的散工,配音教發聲都是一部份,做演員做後台音響都歸納為同一部份。」他除了替廣告及電影配音,還有教配音班及教人用聲課程,更研發出一套配音器材,可以一個人帶着器材教學,將普通課室設計為配音室,自創生財工具,「可即時聽到配音效果,全港只有我做到。」他說,做散工一定要清楚記錄收入。「計算收入,先知道可以花多少錢,投資生財工具,我有一個舞台劇演員朋友,窮到冇錢上網,每次都要等到他有Wi-Fi上網時才聯絡到他,由於一來一回太麻煩,最後沒找他工作。」

展晴二〇一九年每月收入有二萬二千元,去年有約二萬五千元,工作時間短,有時一日只需工作三、四小時,有時間便籌備劇團。

有後備方案 疫下急轉彎

去年武肺肆虐,收入不受影響,最主要是他有一份電力工程公司的工作,需要和電工一齊上門,向住戶講解電力安全和維修事宜。「疫下很多教學工作都停止了,所以即時加大非藝術工作的比率。我媽媽經常教要有後備方案,做散工亦要接受新事物,看似完全不相關的工作都要試,這份工有如救命草。」

炒散雖然生活自由,但亦要面對不少現實問題,「如果為了賺更多的錢,我建議大家還是做全職。做散工是為了生活態度。」現時展晴和父母同住屯門私樓,由於雙親是退休公務員,所以有長俸,家庭壓力不大,但都有畀家用。單身的他都想結婚,但曾有女朋友嫌棄他炒散,父母亦不喜歡他的工作模式,「任何傳統父母當然會反對,最重要是令他們有信心,不會問他們拿錢之餘,亦要畀家用。」

低物慾 唔租樓冇買過錶

炒散絕對要減少恒常支出,「就算今年很好,不知道明年狀況會如何。」所以展晴會盡量減少每月的支出,如保險、租樓,「我的經濟能力絕對可以租樓,但我不會,是因為始終是每個月要定額支出。」他說自己算是低物慾,電話用到壞先換,現在用Nokia中價機,零旅行意欲,對上一次已是六年前去台灣,成世人冇買過手錶,唯一較花錢是本身喜歡吃東西,會去「食好西」。

他說同屆同學大多有穩定職業,如教師、會計師,「很有趣,和他們出去吃飯,他們最初覺得我工作很不穩定,但後來反而羨慕我,為何?通常都是工作上不如意,在事業上停滯不前,又預想到不能升職,人工已是盡頭,他們會覺得這樣便一世,沒有進步、渾渾噩噩……反而羨慕我不停轉不同工作,有不同發展。」看展晴的日程表,工作已安排到今年七月。「做散工當然壓力大,下一單可以不找你,所以口碑很重要,個腦又要不停轉,同一時間諗很多東西,我今日做這份工,個腦已經諗之後的安排,要去跟客人傾不同活動,有時間就要去增值自己。」對於所謂穩定,他有不同演繹,「甚麼是穩定,其實不是職業的穩定,任何穩定的職業都是可以隨時叫你走,對我來說,穩定是技能,你有甚麼技能便跟隨你一世。」

今年四十歲的鄭展晴(右),認識他的朋友均叫他做「炒散王」。

【電力工程】為電力工程公司上門宣傳有關電力安全工作。

【波波池測試員】 最有趣的散工,試玩後寫試玩報告。

【扮財神】每日做四至六小時,連續做十日已有萬多元,又有利是收。

【教配音】教學亦是展晴其中一部份散工,不過去年受疫症影響,教學收入自不免受影響。

【道具製作】展晴醉心舞台劇,散工包括道具製作。

【化妝師】散工工種集中在舞台劇,除了演員,其他崗位如化妝、音響設計等亦有做。

【研發配音器材】展晴投資了這個配音器材,將普通課室變成配音室,可以即時聽到效果,自稱全港唯一。

【神秘顧客】其中一份散工是扮演麻煩客人測試服務。

記者:何嘉茵

攝影:李軒、曹偉樂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