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2財政預算案】
【本報訊】低息環境下,港元定存年息率普遍不足一厘,財爺又講明預算案「減糖」,普羅大眾想保值亦困難。有見去年政府發行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及供「老友記」認購的銀色債券反應踴躍,當局今年加碼發行,讓稍有閒錢的市民「自製回報」。兩者合計發行總額將由去年預算案的130億元,增至今年共390億元,其中iBond發行不少於150億元,銀債更升至240億元,年齡門檻亦由以往65歲放寬至60歲便可購買。
銀行界及學者認為,若兩項零售債的最低保證回報率,能維持不低於去年水平(即iBond年息2厘及銀債3.5厘),相信公開發行會繼續獲得熱烈認購,政府亦可藉發債增加庫房水源。
iBond及銀債最低入場費均為一萬元一手,年期三年,每半年派息一次,浮息以過去六個月平均通脹率釐定,但兩債都設有包底保證息率。財政司長陳茂波昨預測,今年本港整體通脹率為1.6%,基本通脹率1%。
上海商業銀行執行副總裁兼傳統銀行業務總監陳志偉表示,在目前低息環境下,銀行港元定存息率,即使年期稍長仍低於一厘,是次政府增加iBond及銀債發行額,假設最低息率保證仍維持在吸引水平,如去年的2厘及3.5厘, 相信市民認購反應仍會非常熱烈。當局降低銀債年齡門檻,亦令更多相對年長市民可申請銀債,「相信佢哋都會受惠,尤其疫情環境下」。
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指,政府加碼發行零售債,「可以畀市民有啲飲茶錢,獲得較高息回報的一項投資」。以往政府財力雄厚毋須籌資,發債主要是象徵式為普羅大眾提供較高回報,但現時當局「真係要發債幫補吓」,增加發行額可為庫房帶來多些現金流。他認為iBond雖不是未來債券南向通的投資興趣,但當局加大發行額豐富債券品種,亦可為未來南向通開通做定準備。
去年第四季政府先後發行iBond及銀債,公佈之初目標發行額各100億元,最後分別加碼至各150億元。iBond獲超過45萬份申請,認購金額達383.7億元,超購1.56倍,申請人最多獲分四手。銀債反應更是歷來最好,獲13.5萬名老友記申請,涉資432億元,超購達1.9倍,最多獲配發14手。
另外,政府過往只發行綠色債券予機構投資者認購,財爺昨在預算案透露,計劃向公眾發行零售綠債,發行規模會參考iBond及銀債,相關息率暫未有定案。
當局亦計劃定期發行綠債並擴大「政府綠色債券計劃」規模,上限提升一倍至2,000億元,未來五年會因應市況再發行合共約值1,755億元的綠債。至於政府債券計劃的上限,亦會由2,000億增至3,000億元,以便當局有足夠空間發行。
Simon Wong:其實所有山路唔應該開發,咁先保留到大自然,點解要整咁多嘢輔助人類去娛樂?
Chan Wai Lam:波叔驚𠵱家行山人破壞山野唔夠力,幫手徹底消滅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