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棍追殺香港電台(區家麟)

亂棍追殺香港電台(區家麟)

你很少讀到一份重頭戲政府報告,會在顯眼處出現事實錯誤,港台整治報告就是如此粗疏、誤導。港台製作人員工會形容「亂棍打死港台」, 「亂棍」形容貼切,其粗暴與不雅意態由一份充滿技術用詞的「檢討報告」掩飾,公眾易受瞞騙,要警惕防衞。

指控莫須有 只求有藉口

報告批評編輯管理制度有缺失、高層人員角色被動,「港台一直沒有按《約章》規定,就關乎編輯方針、節目標準及質素的事宜,主動向顧問委員會徵求意見。」翻查香港電台與政府簽訂的《約章》,根本沒有要求港台要「主動」向顧問委員求意見,只寫明「可」徵求意見。欲加之罪,扭曲條文,差之毫釐,就是彌天謊話。顧問就是顧問,《約章》甚至寫明顧委會「無行政實權」,正是因為往日尊重香港電台有編輯自主,現在卻嫌管得不夠。

《報告》反覆批評投訴機制欠透明、調查過程有角色衝突等,又是莫須有。如果你想投訴入境處、運輸署、食環署,你可以直接向部門投訴、或向上級投訴,還可以向申訴專員投訴行政失當、甚至司法覆核等途徑,這方面香港電台與其他部門一樣。但大家不要忘記,香港電台頭頂還多一個通訊事務管理局,受雙重監管,作為政府部門有既定機制接受投訴,作為廣播機構亦受廣播守則約束。商經局長邱騰華還在問「係咪有編輯自主,等如做錯嘢,我哋唔掂得、唔批評得」,事實正是,香港電台受監督的途徑比大部份其他部門要多要嚴格。

《報告》又批評香港電台聘用太多合約及臨時員工,無疑,審計署早就質疑過港台的臨時工數目遠超其他部門,但《報告》大言不慚,倒果為因,要請臨時工正是因為長年人手不足,自2014年始香港電台肩負數碼電視頻道後,影視節目製作時數近六年增加過千小時,即132%,但公務員人手增長只有80多人,即14%,不聘外援與合約員工難以為繼。

從《報告》可見,亂棍追殺港台的策略,從多方面開展:

加強監控編輯流程:《報告》要求加強管治、記錄編輯流程、上報拍攝詳細計劃、記錄「有爭議」決定的內部討論,猶如要下屬提交「思想報告」。新聞工作瞬息萬變,決策爭分奪秒,行內人都知道不可能凡事上報、事事書面記錄。此等要求不切實際,若強行落實,編輯自主蕩然無存,「主旋律」任務亦陰魂不息,客觀效果又會令編輯記者陷於繁文縟節,妨礙工作。

顧委會變太上皇:《報告》指港台要與顧委會「建立積極的伙伴關係」,同時又委任一個全無傳媒經驗的政務官擔當廣播處長。可以預計,這位沒有「新聞包袱」的新任總編輯,對新聞原則與底線不會有太多執着,向上接旨,聽太上皇顧委會的命;向下,則奉旨以總編輯之名硬推非專業決策,又以政務官之行政手腕,施以煩瑣程序纏繞正常運作。

人手招聘持續陰乾:處長操行政大權,公務員不易解聘,但招聘臨時工合約工之程序較易入手,人手大削之下,港台員工將疲於奔命。

以行政權力拆散團隊:《報告》又指香港電台公務員輪調較少,正是陰謀打散互有默契的製作團隊,美其名為政府正常輪調,提高員工晉升機會。問題是節目類型各有不同,所需才能各異,較少輪調自有前因。

這些年,筆者以「散工」與觀眾角色從旁觀察,香港電台員工在惡劣與敵意的環境中,努力做好節目,獲獎無數,受公眾愛戴,民意調查中公信力長年高位,換來強化版的系統性陰乾大計。新時代的標準,不需要國際認同,只需要上級的認同,也不渴求公信力,只求喉舌角色演得好。為了政治正確、殲滅異見聲音,費盡心思、竭力自殘,這就是今日香港。

命運戰車之上,願每位珍重,昂首面對。

區家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