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抗疫失敗致庫房財赤,車主慘成代罪羔羊。政府以抑制車輛增長為由,昨日起調高私家車首次登記稅15%,每年牌費亦提高近三成。車主形容加幅誇張,要無奈「硬食」。財政司長陳茂波反駁歷年通脹遠超加幅,重申政策可解決道路擠塞問題。
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建議將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各稅階的稅率提高15%,牌照費增加30%。
政府同步刊憲,私家車應課稅價值的首15萬元,稅率由原本的40%增至46%,其次的15萬由75%加至86%,再次的20萬由100%加至115%,餘額由115%加至132%,整體調升15%。
私家車每年牌照費亦加價約三成,引擎汽缸容量低於1,500立方厘米的汽油私家車,每年費用由3,929元加至5,074元;1,500立方厘米以上、2,500立方厘米以下由5,794元增加至7,498元;2,501立方厘米至3,500立方厘米由7,664元加至9,929元。柴油車、電動客車牌費加幅亦約為30%,其他汽車類別則不受影響。
政府消息人士稱,近年私家車數量增長幅度快,由2010年至2020年間增長達38%,已達57萬輛,佔整體汽車數目七成。2017至2019年間,私家車每年平均增長2%、即1.1萬輛,故希望增加首次登記稅,令私家車增長幅度受控。
消息人士續指,對上一次增加首次登記稅及牌費已是2011年和1991年,但2011年時增加首次登記稅後9至12個月內,新增私家車數目僅減少1.3%。政府難以估計今次調整稅率後對私家車數目的影響,而去年新增私家車數目共有3.7萬輛,以應課稅15萬至30萬元的私家車最多,佔37%;而30萬至50萬元的私家車則佔30%,15萬元或以下的佔25%,其餘應課稅達50萬元以上的私家車僅佔數個百分比。
預算案亦提到運輸署會繼續進行「擠塞徵費」及中環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研究,以期善用路面空間,紓緩交通擠塞問題。
車主羅小姐認為私家車牌費增加三成加幅頗大,只能「硬食」。她形容加幅「兩頭唔到岸」,未足以阻嚇市民不買私家車,「三成又阻嚇唔到啲人買車,咁加嚟做咩呢?」車主岑先生稱加幅誇張,「會諗繼唔繼續保留架車」。
外界批評政府宣佈增加私家車牌照登記費是「搵車主開刀」,陳茂波在電視論壇上辯稱,是次加費是30年來首次,「計返通脹都唔止」,又稱車輛過多、道路擠塞問題長遠而言需要解決,而增加首次登記稅短期內確能抑制車輛增長。
交通諮詢委員會主席張仁良對措施表示歡迎,希望立法會支持。環保團體綠惜地球同樣表示歡迎,料措施有助減少車輛增長,亦促請當局加快落實中環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
Bruce Kwong:咁樣係逼啲窮人唔好揸車啫,有錢嗰啲你加兩倍三倍又有乜所謂。
Amy Amy:加極都多車啦,有疫情,有能力都會自己揸車,尤其有小朋友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