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拒回水 派$5,000電子消費券  分五次 最快暑假推出

預算案拒回水 派$5,000電子消費券 
分五次 最快暑假推出

【本報訊】水不回,稅不退,租不免,香港人經歷逾年的武漢肺炎大瘟疫蹂躪,坐擁9,000億元儲備的三不「財爺」陳茂波只願整色整水敷衍回應。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昨日出爐,例行「派糖」打折,現金分享不再,改為分期施捨5,000元電子消費券,還化身「財仔中介」教唆無業者賒數。學者批評,消費券惠澤商界多於市民。

「暴動就有一萬派,冇晒遊行示威就得返五千」,連登網民這樣總結去年和今年的預算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宣讀2021-22年度預算案,去年發放的10,000元「現金分享」沒有了,換來是瑣屑的5,000元消費券。

■財政司長陳茂波昨宣讀新一份預算案,「派糖」打折並拒絕回水,只改為分期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易仰民攝

行政費用需6億元

預算案公佈,政府將向合資格18歲或以上港人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每人5,000元電子消費券,料惠及720萬人,涉及約360億元,當中6億元為行政費用,用以支付承辦商服務費、宣傳等。區區5,000元也要分五個月、每月1,000元透過儲值支付工具發放,金額須該月內使用,不能累積。當局表示會盡快物色合適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例如八達通、PayMe、支付寶等商討,但不包括信用卡。

消息人士指,現時本港共18個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政府只會與數個營辦商合作推出電子消費券,但會盡量令市民「有得揀」。政府會要求八達通提供優惠,替商戶「裝機」,令小商戶也可受惠。政府會設平台供市民登記,可選擇用「智方便」或電話登記以單次有效密碼核對身份,再選發放消費券的儲值工具。

陳茂波在記者會補充, 承認推出消費券會比現金分享複雜,需時較長,但不會超過一年,希望爭取今年暑假開始登記,認為疫情若未完全受控,對振興經濟作用不大。

消費券可用於大部份本地零售、服務產品,只要商戶有支付工具便可使用,但海外網站、海外商戶不能受惠。至於網上購物是否適用,陳茂波指「原則上係容許」。消息人士補充,過去一段長時間不在港人士、即已長期移民離港的人士將不會獲發消費券。

在昨晚的電視論壇,陳茂波解畫指電子消費券以分期發放是參考外國經驗,為消費券設立限期,對經濟刺激力更大。澳門政府遠比港府慷慨,去年以電子消費卡形式向永久及非永久居民發放兩輪消費補貼計劃,合共8,000澳門元;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亦宣佈向每名永久性居民派10,000元,非永久性居民派6,000元。

■預算案公佈將派發的電子消費券料惠及720萬人,涉及約360億元。林幸泉攝

學者:政治意義較大

中大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認為,電子消費券或對餐飲業有幫助,但對零售業成效不彰,因在未有疫情及反送中前,360億元只佔一個多月香港零售業銷貨額,且很多零售商以往太依賴內地遊客。他相信推消費券的政治意義較大,「會對零售商好、對商場好、對地產商都好」。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亦指,措施對於重啟經濟作用不大,因消費選擇上欠缺彈性,主要惠及「小額民生」,例如本地餐飲及零售業。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田北辰質疑消費券不能刺激經濟效果,相信市民只會用於飲食或生活用品,難以刺激經濟、協助經濟復蘇。基層組織關綜聯批評,電子消費券對收款者和使用者同樣不便,更可能抑壓小店生存空間,尤其長者可能不懂得如何使用有關付款和收款系統,而地區小店有機會因欠缺相關支付系統,無法受惠於電子消費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