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疫苗戰使用了三款國產疫苗,分別來自中國國藥集團、康希諾生物及科興,三廠與其他國家簽訂了10億劑定單,撐起疫苗戰的半邊天,惟三款疫苗均未提出令人信服的測試報告,科興在多地的有效率更出現巨大差異。中國的注射劑次已超過4,000萬,惟研究顯示高學歷人士也傾向不接受,世人對國產疫苗疑竇頓生。
中國國家衞健委本月中指出,內地接種量為4,052萬劑次,遠遠未達到國藥高層上月透露的「農曆新年前5,000萬人接種」的目標。當局至今也未披露內地接種的有效率及副作用個案。中國疾控中心上周四的報告指出,高學歷人士和醫護懷疑疫苗有效性,接種意願較低;有內地接種者向本報指出,接種流程簡單,在醫院簽同意書即可,惟疫苗是隨機分配,接種前甚至不知疫苗來自哪家廠商。然而,注射疫苗已成政績工程,強制注射疫苗情況時有聽聞。
國產疫苗中,國藥及科興的疫苗均以傳統滅活技術製造,運輸較容易、成本亦較低,符合對外輸出的要求,惟外國使用後的反饋不一。國藥方面,去年底宣佈有效率為79.34%,阿聯酋則指有效率達到86%;秘魯的國藥疫苗試驗進展不理想,去年12月叫停了臨床試驗,因一名測試者接種後手臂癱瘓。
科興疫苗今年1月在印尼的臨床測試有效保護率為65%;去年在土耳其進行僅有1,300名試驗者的臨床試驗,得出91%的成績。越洋到巴西,科興於1月的總體有效率為50.38%,勉強高於世衞50%的門檻,科興從無發佈官方數字,多由合作國家公佈。康希諾去年6月成為解放軍接種的疫苗,迄今也無公佈進一步的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國藥及科興的滅活疫苗有機會製成抗體依賴增強作用(ADE),即病毒與弱抗體結合,加劇病情。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去年曾坦言,ADE暫無法解決,亦是國產疫苗最大挑戰。
除了安全性,產能也是一大考驗。《華爾街日報》指,國藥最多年產數億劑,科興於2019年的產量只有數千萬劑;另一個難題則是疫苗玻璃瓶,中國很大部份的疫苗玻璃瓶靠外國生產,因此中國在疫苗路上能否搶灘成功,仍是未知之數。中國疫苗行業協會會長封多佳則稱,預計今年底,國產疫苗總產能將會超過20億劑,明年底更可望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