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拜登參加了七大工業國領袖會談,又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都作了發言。雖然他說的都是抽象理念,但總算是上任以來最詳盡的一次,就這些初步的陳述,我們或可摸一摸拜登對華政策的脈搏。
拜登總體的戰略思維是,美國將與盟國合作,為與中共長期的、激烈的戰略競爭做好準備。美國與西方國家必須修復盟國關係,主導科技領域和網絡空間的規則制訂。
拜登說:「必須抵制中國政府採取的削弱國際經濟體系基礎的經濟濫用和脅迫,要求中國公司遵守同樣的公司治理,與扼制腐敗和壟斷行為的規則。」
拜登強調,美國對華的戰略是,與中國長期競爭,但不使東西方陷入對抗,或者回到冷戰。在此過程中,美國應維護民主價值觀,維護與盟國的合作關係,「民主將會而且必須獲勝」。
雖然都只是抽象的理念,但有幾點我們可以預判:
其一,拜登認為與中國的競爭是長期的,兩種制度兩種價值觀的對峙不可能在短期內分出勝負。基於此,在戰略上要立足於國力的提升,要打掃自己的家園,要佔有高科技和網絡空間的主動權,要掌握制訂規則、合作發展的領先優勢。
其二,盟國之間要加強合作,不能單打獨鬥,要統一行動,不能各行其是。惟有合作,才能造成對中共長期有效的圍堵,才能避免中共的意識形態在全世界的擴張,才能阻止中國模式的輸出。
其三,與中共的競爭不能導致對抗,更不應滑入冷戰。美國要戰勝中共,不必以戰爭的形式最終解決,而應該以長期的競爭來削弱中共的力量,可能的話,迫使中共就範,遵從國際規則,不能的話,就陰乾中共,讓它自行枯萎。
拜登是站在特朗普的肩膀上來制訂他的對華政策。特朗普執政末期,幾乎把對中共能做的事都做得七七八八,拜登坐享其成,可進可退。他保留特朗普的制裁措施,中共怪不了他,因為事情是特朗普做的,他解除部份特朗普的政策,中共會感激他,因為中共減輕了壓力。
哪些方面往前走,哪些往後退,主動權在他手上,他可以慢慢拿揑一切可能性。既然競爭是長期的,就不必心急,既然不走向對抗,也不必冒太大風險,既然有盟國的合作,又可以有更好的效果,更多取勝的機會。
當然,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他採取甚麼戰略,而在於他的戰略是否有效。關於修復與盟國的關係,北約秘書長有積極的回應,但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卻給他碰軟釘子。拜登宣佈重回國際組織,又開始捐錢輸血,但大部份國際組織在中共數十年經營下,都已面目全非,中共「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成功,收買和拉攏第三世界,以票數取勝,顛覆了美國的傳統勢力,要扭轉這種趨勢,絕非說幾句話就能辦到。拜登要用多少時間,要付出多少成本,才能達成他的願望,未免令人懷疑。
簡言之,拜登的「山人自有妙計」,便是孤立中共,靠盟國團結的力量,形成軍事和高科技的優勢,以長期的圍堵,陰乾中共的國力,削弱中共的生存技能,推動中國內部的改變。
習近平面臨一個尷尬的國際局勢,便是西方國家都不是朋友,稱得上朋友又都指望中共的油水。為保住獨裁江山,就要增強國力,擴充軍備,提高科技競爭力,而這一切都非錢莫辦。
長期無限度的軍備和高科技競爭,會不會拖垮中共內部的經濟,正如當年蘇共被美國的軍備競賽拖垮一樣。如果有一天,國內經濟疲不能興,內耗掏空家底,那就是習近平的噩夢來臨。
拜登的如意算盤在此,所謂長期競爭,就是陰乾,但他有沒有那麼聰明,就只有往後看了。
方圓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