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專題:變依賴愛扭計 肌肉生疏動作笨 停課學童自理能力大倒退

港聞專題:變依賴愛扭計 肌肉生疏動作笨 
停課學童自理能力大倒退

Caca就讀幼稚園中班,過往她在幼稚園會自己吃飯,但停課期間在家中卻需要父母餵。中小學及幼稚園終於逐步復課,回看過去一年多,隨着疫潮一波接一波,學校屢次暫停面授課堂,長期缺乏校園生活對幼童的影響正在浮現。

記者:曾雪雯 劉詩敏

■Playgroup導師蒙蒙指疫情下部份小朋友玩玩具後忘記自行收拾。

去年1月起本地幼稚園進入首輪「半停課」階段,至去年5月始復課。家長轉而安排孩子參加遊戲班(playgroup),私營幼兒中心小蜜蜂童樂會為0至6歲小朋友提供學前預備班。導師蒙蒙說,小朋友在playgroup需適應指令及自理,如自行吃茶點、穿襪子、收拾玩具等。她發現,疫潮下有小朋友玩玩具後會忘記自行收拾,穿脫襪子動作亦較平日笨鈍。

香港小童群益會樂緻幼稚園(灣仔)校長劉美莊亦發現,部份幼稚園學童自理能力變弱,如小朋友換鞋速度較停課前慢。她解釋,過往小朋友上學進出校園及戶外平台時,每天需多次自行脫鞋、換鞋,「兩歲班小朋友返學兩個月已經識得自己換鞋」。按校方觀察,小朋友的情況待復課半個月至一個月後始有改善。

劉美莊表示,現今家庭大人比例一般較小孩多。疫潮下小朋友長時間留在家中,雙職家長把孩子交由外傭或公公婆婆、爺爺嫲嫲照顧。照顧者有時未必能分辨甚麼能讓小朋友自行完成,或不忍小朋友「論盡」,主動替小朋友完成自理行為,變相減少小朋友練習自理機會 ,「好多小朋友會畀返姐姐做,或者唔願做」。

除着鞋外,亦有家長反映幼兒在家中不願自行吃飯。陳太女兒Caca就讀幼稚園中班,過往孩子在幼稚園會自行吃飯,但在家中則需家人餵飯,「返學時會主動啲」。身為雙職家長的陳太,與丈夫輪流在家工作照顧兩名女兒,她常與其他家長交流,發現疫潮下小朋友在家同樣較依賴大人。

自理能力減弱背後,與幼童肌肉發育環環相扣。「小肌肉好影響小朋友日後寫字能力,大肌肉影響成個人的學習能力以至坐姿。」劉美莊指出,2至6歲是幼兒大小肌肉發展黃金時期,尤其本地小朋友4歲開始執筆寫字。惟疫潮下幼稚園改以網上授課,訓練小朋友肌肉機會大減,憂慮日後影響幼兒寫字能力。按教育局《學前教育課程指引》,教師須留意2至6歲學前兒童的發展特徵,當中包括涉及大、小肌肉發展的體能部份,而肌肉力量強弱又影響幼童自理行為。

面對本地教育史無前例的停課,劉美莊說,幼稚園已變陣,研究在視像課堂中加入訓練小肌肉環節,又定期派發手工包,透過視像讓幼童在家製作勞作,以防幼兒肌肉生疏,影響日後自理能力及日後學寫字的進程。

■Caca在校內會自行吃飯,在家中則需要家人餵。

父母疲於奔命難督促

記者上月在公園實測小朋友的自理能力,了解小朋友能否自行穿鞋子、綁鞋帶、使用筷子、剝花生、入電芯等環節。多名家長均表示,小朋友停課後,不時鬧脾氣,無法自行更衣、吃飯。

5歲男童利安博就讀幼稚園中班,能完成大部份測試,但不懂使用筷子及綁鞋帶,只能把鞋帶打圈。媽媽利太解釋,孩子平日多使用匙羹。她不認為疫潮影響小朋友的自理能力,但表示小朋友脾氣變大,曾因「扭計」而不肯自行更衣,要家人代勞。

4歲女童劉天恩能自行穿鞋、脫鞋,但除鞋時太用力致鞋子掉到遠方。家長劉太說,疫潮下女兒的自理能力轉差,例如學校會要求女兒自行摺被,但在家中便不會打理被鋪 ,「喺學校就乜都靠自己,喺屋企就變咗依賴我」。 她雖擔心小朋友自理能力轉差,但同時慨嘆疫潮下女兒需要長時間留在家中,身為家長,單單兼顧家務與督促孩子上網課已讓她疲於奔命,「已經很辛苦,仲講乜嘢(督促)自理能力」。

■Caca媽媽是雙職家長,暫停實體課期間需與丈夫輪流在家工作照顧女兒。

「越唔想做越依賴大人」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一級職業治療師何敏如指,一般兩歲小孩可以自行脫鞋,5歲用筷子扒飯亦絕無問題。由於一般小孩多穿着配有魔術貼的鞋,或有大人輔助,一般綁鞋帶會較遲,大約5歲可以學會把鞋帶打結。

至於剝花生,小朋友約4歲已有力剝開外殼,但由於家長較少讓孩子剝花生,小朋友可能礙於經驗較少接觸而難以掌握力度。學校提供許多機會讓小朋友練習,如幼稚園午睡前後讓學童自行穿着衣服,「教任何技巧冇咗練習真係差好多」。何敏如解釋,小朋友學習除依靠自然成長發展外,亦會透過環境模仿學習,「小朋友學嘢有時係透過同輩模仿,呢個疫潮下又冇咗」。

有前線職業治療師表示,學童大小肌力量的確變弱。協康會職業治療師楊露有為幼稚園學童提供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她引述家長反映小朋友各方面能力變弱,自理能力與小手肌肉變差屬其中之一。楊露認為情況與疫情下學校暫停實體授課有關,小朋友長期留在家中,日常起居飲食由家人、外傭代勞,「小朋友返學自己拎書包、掛起書包,但在家中隨手拎到,連用雙手提起書包嘅力也不需要,日子耐咗,小朋友手仔軟晒,好似冇晒力」。

她解釋,日常自理行為如扣鈕、穿褲等,需要大量的身體平衡、四肢協調及手指靈活性等。惟停課下小朋友訓練機會大減,小朋友手部功能及大小肌肉協調亦因停課而減弱,「好似惡性循環咁,越唔做就越無力,越無力就越怕唔想做,越怕唔想做就越依賴大人」。

■劉美莊指網上授課減少幼兒訓練大小肌肉的機會。

鼓勵幼童分擔家務

以楊露觀察,過往沙士期間有家長擔心疫情而減少讓小朋友爬行,其後發現沙士後成長的小朋友身體的雙側協調較弱,而且因為缺乏爬行而引致雙手減少接觸地板,小朋友的手部會變得較敏感,而且整體的手部力量也較弱。有鑑於此,她鼓勵家長疫情下盡力保持小朋友參與、探索身邊事物,小朋友在過程中亦能建立自信,日後與同輩社交及其他互動方會來得自然。

她建議家長可在家透過日常生活訓練小朋友大小肌肉。她以讓小朋友預備早餐為例,小朋友透過自行剝開烚蛋、為麵包塗果醬、提小水壺沖調即沖飲品等活動,能訓練小朋友雙手協調能力,手部穩定性及力度的運用。家長亦可透過讓幼童參與日常的家務,如使用衣夾夾襪子、幫忙摺手巾等, 「日常畀小朋友做多啲可以增強手部功能,亦能提升自理能力」。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