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潮下幼兒自理能力演變成管教問題,亦成為幼稚園學童家長壓力爆煲的來源之一。多所幼稚園的社工接獲的求助數字錄得顯著升幅。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計劃,目前為全港26所幼稚園提供駐校社工服務。部門主管林淑霞指出,疫潮下幼稚園駐校社工接獲家長求助個案上升三成。
林淑霞歸納家長心理壓力大致分為五類:包括停課分擔照顧責任、兼顧孩子網課壓力、經濟、幼兒學習進度及小朋友缺乏自己照顧自己的空間。林淑霞表示,部份個案為家長就幼兒情緒而求助。由於幼兒尚在學習語言階段,幼兒未必能妥善表達自己情緒。
她建議家長可多用言語誘導小朋友表達自己情緒,及用言語描述自己的感覺,讓雙方理解大家的情緒和壓力。例如當家長看到小孩未有妥善收拾好玩具時,宜多以「我」的第一身語言表達情感,「我見到你放到啲嘢周圍都係,媽媽見到覺得好亂」,讓小孩能夠連接自己行為會為家長帶來甚麼情緒。
林淑霞預計復課後求助數字將有所增長,當中包括學童復課情緒及適應問題。她亦建議家長預先向幼兒預告開學在即,又開始替幼兒試穿校服等,增加「儀式感」除了能讓幼兒有開學的心理準備,亦能減低復課當日雙方的壓力。
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計劃則於疫潮期間接獲三倍幼稚園家長求助。計劃服務總監鄭惠君指,團隊曾向家長派發問卷調查家長壓力指數,有家長填壓力指數滿分。社工其後發現相關家長曾因照顧壓力,在家人面前持刀架於頸,企圖自殺,甚至有家長求助時透露,曾舉起孩子打算掉小朋友下樓。
坊間常以「困獸鬥」形容家長疫情下的處境,「曾經聽過幼稚園家長講過,沖個涼都覺得奢侈呀」。因此每當學校陸續復課,有家長表示感覺如釋種負。
鄭表示,部份家長擔心幼兒學習進度減慢,而壓力急升。幼兒與同齡小朋友玩,即使吵架亦是一種學習,尤其幼兒階段是腦部突觸(神經元)發展的黃金時期。若久未受刺激,突觸會枯萎,因此有部份中產家長得知,急於填補空缺,「你識得驚,就會想做得完美,係壓力來源」。她寄望家長能先照顧好自己,「擔心唔嚟,全世界問題,唔係小朋友慢咗,重點係家長好好照顧自己身心靈需要,喺屋企都可以同小朋友好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