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溪澗生物恐滅絕

環團︰溪澗生物恐滅絕

【本報訊】將軍澳寶坑徑溪澗遭人大肆破壞,修建私家魚池,工程師潘焯鴻根據現場相片推斷,溪澗流經的岩石屬本港較少有的板岩,在地理和地質上具獨特價值。他指興建非法魚池會截斷水流,影響下流生態,即使興建者駁有一條溢水管打算定時排水,但若養魚時人工餵飼帶來的水污染,仍會影響下流,故帶來的生態問題,較日前屯門青大石澗「人工石棺」更大,批評地政署監管不力,「不斷巡啲屋上邊有僭建,點解又唔巡吓自己管轄啲土地呢?」

促政府加強執法

環保觸覺研究主任劉加揚形容,在自然溪澗養魚匪夷所思。他解釋,溪澗是重要生態系統,是不少魚類、昆蟲及青蛙等生物的棲息地,亦是其繁殖地,以英泥興建堤圍,不但截斷溪澗水源,甚至將澗下泥土完全封死,罅隙間的活動空間亦失去,令這些生物不能在溪澗上下流動,失去活動空間,甚至不能繁殖。

另一方面,加建堤圍不但在大雨時令水流變得湍急,水流方向亦會改變,在溪澗活動的生物無可避免有影響。劉指出,就算當局修復已鋪設英泥的位置,亦非百分百能回復原狀,「雖然自然界都有自我修復能力,不過並往一朝一夕之事。」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主席蔡慕貞指,地質往往經千萬年甚至上億年才形成,但破壞只是瞬間,鹵莽行徑換來不能修復的後果。她直指有些行山人士因個人喜好, 不止破壞生態,甚至將自然環境私有化,她認為除了教育,政府亦應加強執法,避免同類事件繼續發生。